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行動
棠潛俄正魯封圻,施伯安翔稛載歸。
屍授夷吾寧復此,君臣應愧始謀非。
——(宋)陳造《管仲二首》其二
古代人認為,齊國的稱霸行動順利,是因為中心思想“偉光正”。
齊國稱霸的指導思想就是尊王攘夷。解釋一下,就是高舉周王室偉大的旗幟,團結起來抵御戎狄,努力擴大和維護華夏文明的核心統治地位。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堅持兩個原則:一是所有的內政外交活動,都以齊國利益為標準;第二,尊王和攘夷相結合,要讓齊國成為領導周王室的實際舵手。
甄城會盟,齊桓公成為侯伯,可以說尊王的策略見效了一半,齊國和周王室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其他小國也愿意接受比周王室英明的齊國領導,好抵御戎狄蠻夷的入侵。
春秋時代,華夏和戎狄蠻夷的區分是文明劃分,而不是血統劃分。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區的漢民族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記載姜戎子駒支說:“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華夏起源于華胥,伏羲為華胥氏之子。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儀之族人,稱為華人、夏人、夏族,通稱為諸華、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裔”作為四方。
從有華夏蠻夷區分開始,文明在不斷擴散,野蠻也在不斷吞噬文明。
燕國是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地處現在的河北北部。燕國自建國以后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后,甚至逐漸連習俗都變得和戎狄一樣,其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公元前七世紀時,山戎先后南下攻伐鄭、燕、齊等國,燕桓侯時被迫遷都臨易以躲避山戎的侵擾。燕莊公不敵,被迫向齊國求援。齊國剛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燕國的告急給了齊國率領聯軍攻擊北方戎狄的借口。
管仲對齊桓公分析說:“現在為患一方的,南有楚國,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諸國的禍患。國君要想征伐楚國,必須先進攻山戎,北方安定,才能專心去征伐南方。如今燕國向我們求救,正好可以攻擊北方的戎狄,我們可以獲得土地,燕國人會提供糧草,其他國家會聯合出兵,周天子會給我們名義,沒有比這更好的時機了。”齊桓公深以為然。
公元前664年,齊國大舉興兵救燕。
北方戎狄當時還處于原始社會末期,軍事力量根本不是華夏聯軍的對手。最后,雙方發生了大規模廝殺,戎狄最大的一支孤竹國被滅,國君死于亂軍之中,領土被齊國占領。隨后,齊國考慮這些領土遠離齊國的政治中心,所以將它轉贈給燕莊公。諸侯莫不畏齊之威、感齊之德,特別是燕國,一下子成了齊國的“鐵桿馬仔”。
穩定北方后,齊國又先后和宋、衛、曹國之內的戎狄發生戰爭,并獲得了勝利。這些戰斗讓齊國軍隊得到了鍛煉,獲得了大量的奴隸和財務,擴大了齊國的政治影響,同時也穩定了以齊國為首的北方聯盟。到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國的實力已經足夠和楚國抗衡了。
楚是南方大國,僭越稱王,其代表的長江流域文明一直是黃河流域文明的競爭對手。在齊國擴張的同時,楚國也不停地向北方拓展勢力,并不斷地蠶食已經衰落的鄭國和東夷小國。
公元前657年,楚國再次出兵鄭國。齊桓公與管仲約諸侯共同救鄭抗楚。由于楚國不斷攻鄭,齊桓公和管仲約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組成聯軍南下,打算一舉消滅蔡國(位于楚國東北方的二流國家,一直是楚國的鐵桿追隨國),兵鋒直指楚國。
楚國在大軍壓境的形勢下,派使臣屈完出來談判。齊桓公、管仲知道齊國的兵鋒最遠也就能抵達淮河以北,根本無力讓楚國傷筋動骨,所以也無意打仗,只是想通過這次軍事行動來顯示霸主的威風,嚇唬楚國罷了。所以他們很快就同意與屈完談判,并達成協議,將軍隊撤到召陵(今河南偃縣)。
為了炫耀軍事力量,齊國舉行華夏聯軍大閱兵,并邀請屈完來到軍中與他同車觀看軍隊。齊桓公指著軍隊對屈完說:“指揮這樣的軍隊去打仗,什么樣的敵人能抵抗得了,指揮這樣的軍隊去夾攻城寨,有什么樣的城寨攻克不下呢?”屈完很沉靜地回答:“國君,你若用德來安撫天下諸侯,誰敢不服從呢?如果只憑武力,那么我們楚國可以把方城山當城,把漢水當池,城這么高,池這么深,你的兵再多,恐怕也無濟于事。”回答得委婉有力,很明確地告訴齊桓公,楚國太遠,太大,太險,不是齊國能征服的,如果齊桓公“仁德”,那么楚國會“服從”。
雙方很快達成協議。
公元前655年,齊國與楚國結盟,結束南北軍事對峙,而楚國則答應面對周王,自稱為“君”而不是王,并象征性地進獻楚國特產,表示對周王天下共主和齊桓公霸主地位的承認。
上一篇:圣人已死天下亂-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城濮之戰(上)-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