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修靜》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陸修靜》人物故事小傳
陸修靜(公元406—477年),字元德,吳興東遷(今浙江吳興)人。南朝宋著名道士。三國吳丞相陸凱后裔。幼習(xí)儒學(xué),及長,好方外游。棄家入云夢山修道。曾歷游名山,遍訪“仙蹤”,搜集道書。大明五年(公元461年)在廬山東南瀑布巖下建立道觀,隱居修道。
宋明帝為弘揚(yáng)道教,屢次遣使下詔,禮聘陸修靜進(jìn)京。泰始三年(公元468年),陸先生赴建康。明帝躬親問道,禮遇甚厚,于北郊天印山筑崇虛館以居之。時陸修靜已年逾花甲,但仍孜孜不倦于天師道宗之改革。廣集道經(jīng),辨別真?zhèn)危淼澜探?jīng)戒、方藥、符圖等書1128卷,分為“三洞”。后又撰定《三洞經(jīng)書目錄》,為最早之道教經(jīng)書總目。后世道藏分類“三洞”之名,初見于此。經(jīng)陸修靜改革后的南朝天師道,后人稱為南天師道。
元徽五年(公元477年)卒于建康,其弟子奉葬于廬山。謚曰簡寂先生。北宋宣和年間,封為丹元真人。一生著作頗多,多散佚,收入《正統(tǒng)道藏》的有五部。
[正 史]
泰始七年①四月戊申夜②,京邑崇虛館堂前有黃氣,狀如寶蓋,高十許丈,漸有五色,道士陸修靜以聞。③
《宋書·符瑞志·下》卷二九
融④年弱冠,道士同郡陸修靜以白鷺羽麈⑤尾扇遺融,曰:“此既異物,以奉異人。”
《南齊書·張融、周颙列傳》卷四一
〔注 釋〕
①泰始七年:公元471年。②四月戊申夜:四月二十日(公歷5月25日)晚。③“京邑”句:京邑崇虛館:公元468年,宋明帝劉或征陸修靜至建康,設(shè)崇虛館通天臺以待之。五色:指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古代以此五者為正色。五色云氣,古人以為祥瑞,故陸修靜奏聞朝廷。④融:張融,字思光,南朝齊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有早譽(yù)。廣越嶂險(xiǎn),獠賊執(zhí)融將殺食之,融神色不動,方作洛生詠,賊異,釋之。后累官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長史。太祖高帝蕭道成奇愛之,嘗曰:“此人不可無一,不可有二。”有文集《玉海》。⑤麈(zhu):一種似駱駝的鹿類動物,也叫駝鹿。
〔相關(guān)史料〕
先生吳興懿族①陸氏之子,諱修靜。……
先時洞真之部②,真?zhèn)位煜壬瑳芪寄伺校数S戒儀范,至于今典式焉。桂陽王構(gòu)逆,暴白骨遍野,先生具棺櫬收而瘞之。③其陰德密運(yùn)④則無得而稱也。迨元徽五年⑤春正月,謂門人曰:“吾得還山,可整裝。”眾感訝詔旨未從而有斯說。至三月二日,乃偃臥解帶,膚體輝爍,目瞳映朗,但聞異香芬馥滿室而已。后三日,廬山諸徒共見先生霓旌靄然,還止舊宇,斯須不知所在,相與驚而異之。⑥顧命⑦盛以布囊,投所在崖谷。門人不忍,遂奉還廬山,時春秋七十二。所謂煉形幽壤,騰景太微者矣。⑧有詔謚曰簡寂先生,以故居為簡寂館,宗有道也。凡撰記論議百有余篇,并行于世。門徒得道者,孫游岳、李果之最著稱首。后孔德璋與果之書論先生云:“先生道冠中都,化流東國。帝王稟其規(guī),人靈宗其法。而委世潛化,游影上玄,微言既絕,大法將謝。法師稟神定之資,居入室之品,學(xué)悟之美,門徒所歸。宜其整緝遺蹤,提綱振紀(jì),光先師之余化,纂妙道之遺風(fēng)。可以導(dǎo)引末俗,開曉后途者矣。”
宋·張君房《云笈七僉·經(jīng)教相承部·真系·宋廬山簡寂陸先生傳》卷五
陸修靜,字元德,吳興人,簡寂觀道士也。宋明五年⑨始來居廬山。
《九江府志》
陸修靜……明帝時招至建業(yè),立崇虛館以居之,面會儒釋之士,講道華嚴(yán)寺。
《九江府志》
陸修靜……明帝召赴闕,封丹陽真人。
《江西通志》
[注 釋]
①懿族:懿貴之族。②洞真之部:道藏經(jīng)書分類法三洞的第一部。其余二洞依次為洞玄部、洞神部。③“桂陽王構(gòu)逆”句:宋文帝劉義隆之子桂陽王劉休范反于公元474年5月,旋被蕭道成擊斬之。櫬(chen):棺材。瘞(yi):埋尸體。④陰德密運(yùn):陰德密運(yùn):陰德: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密運(yùn):謂暗中施行。⑤元徽五年:公元477年。元徽是宋后廢帝劉昱的年號(公元473—477年)。⑥霓旌、靄然、斯須:霓旌:相傳仙人以云霞為旗幟。靄然:籠罩貌。斯須:一會兒,片刻。⑦顧命:謂臨終遺命。⑧“煉形”句:煉形:修煉形體。幽壤:即幽冥界。騰景:謂形體升天。景,同“影”。太微:《文昌大洞仙經(jīng)》上說,太微乃南斗之垣,修行者經(jīng)由三界保舉,乃得升入太微。⑨宋明五年:公元461年。
上一篇:《錢謙益》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錢謙益》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陳子龍》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陳子龍》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