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柏舉敗楚軍
春秋末期軍事謀略個案。公元前624年,楚國開始向淮河流域擴張,同正向淮河流域發展的吳國產生了矛盾。吳王闔閭重用深知楚國政情的亡臣伍員、伯噽和由齊奔吳的大軍事家孫武等人,策劃攻楚。吳王采納了伍員提出的疲楚的戰略,反復襲擾楚國達六年之久,致使楚國國力消耗。公元前506年,楚昭王派令尹子常率軍圍攻蔡國,蔡聯合唐向吳國求救。蔡、唐居于楚的側背,吳乘機與兩國結盟,聯合攻楚。同年冬,吳王親率軍乘楚北部邊境薄弱之隙,利用蔡、唐軍隊作先導,迅速攻入、楚國的大隧、直轅、冥阨三關要隘,向漢水挺進。楚國派令尹子常及左司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率軍沿漢水右岸進行防御,同吳軍隔水對陣。這時,沈尹戌獻計子常,你依漢水阻擊,我抄其后路。然后,你渡水正面進攻,我側后襲擊。此計獲得子常同意。但子常為獨得戰功。競改變這個作戰方案,單獨渡水向吳軍進攻,沒有取勝。公元前506年11月19日,吳楚兩軍列陣于柏舉。吳軍士氣旺盛,子常率軍勉強應戰。吳將夫概率五千人先攻子常的部隊,楚軍一觸即潰,主力隨之大亂。吳王乘機以全力投入交戰,大敗楚軍。子常逃奔鄭國,史皇和他的部屬戰死。楚軍戰敗后,向西潰退。吳軍乘楚軍沒有主帥和混亂之機,實施戰略追擊,到清發水追上了楚軍。吳王正要下令攻擊,夫概勸阻并提出應乘楚軍半渡而后擊的建議。吳王接受了夫概的建議。待楚軍半渡清發水時,發起攻擊,因而大敗楚軍。吳軍繼續追擊,在雍澨再敗楚軍,接著又連續打了五個勝仗,于11月29日占領了楚的國都郢城,楚昭王逃隨國。
吳軍的作戰指導主要有以下成功之處:一是首先采取疲楚戰略,使楚軍疲于奔命,創造了大舉襲楚的有利條件。二是選擇了有利的進攻方向,從楚國守備簿弱的東北部以主力進行遠距離的戰略襲擊,打亂了楚軍的戰略部署,一舉深入腹地,為破楚入郢創造了有利條件。三是把握了有利的決戰時機。在柏舉決戰時,吳軍抓住子常不得人心的弱點,先發制人,擊敗子常的軍隊。四是適時的戰略追擊。吳軍在柏舉決戰后,乘楚軍潰敗之機進行追擊,不給楚軍以重整旗鼓的機會,因而勝利進入郢都。
上一篇:呂尚
下一篇:周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