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穆宗同治皇后阿魯特氏:知書達理貌端莊,皇帝故去離奇亡
阿魯特氏是蒙古正藍旗的后裔,她的父親是戶部侍郎崇綺,母親是慈安太后的表姐。除了生活上衣食無憂,她的父親還是清代第一位旗人狀元,所以在父親的教導下,她文墨詩書都頗有造詣,對書法尤為精通,自小便培養出了一種賢淑端慧的性情。
1872年,時年19歲的阿魯特氏被冊立為皇后,嫁給了比她小兩歲的同治帝。據說,在選立皇后之時,迷信的慈禧因為阿魯特氏屬虎,與她的屬相羊相沖,所以反對阿魯特氏被選為皇后,而推薦鳳秀的女兒富察氏。但是,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卻均對阿魯特氏表示滿意,慈禧無奈之下只得同意,而將她選中的鳳秀的女兒富察氏封為慧妃。但是,慈禧本就不喜歡阿魯特氏,在她進宮之初,婆媳關系就隱患重重。
按照以往慣例,皇后身份尊貴,應當從八旗的上三旗中挑選,但是,如果下五旗中有德才兼備的秀女,可以將其從下五旗升到上三旗中,名為“抬旗”。所以,出身下五旗正藍旗的阿魯特氏便被抬旗為滿洲鑲黃旗,而她的父親也與有榮焉,蒙恩受封高官。
大婚之后,本就屬意阿魯特氏為后的同治帝與她感情很好,而慧妃則備受冷落,這惹得慈禧十分不快,便常常對帝后的私生活多加干預。雖然阿魯特氏素來知書達理,入宮之后也處處小心謹慎,但是慈禧總是處處尋她的麻煩。
在諸多野史雜談中多有記載慈禧與阿魯特氏之間的摩擦,因阿魯特氏是正宮皇后,是由大清門正門被迎進宮中的,而慈禧則是通過選秀的方式入宮,是從大清門的側門進入的,這讓慈禧在地位上就矮了阿魯特氏一頭。所以,慈禧雖然身為婆婆,按照祖宗家法卻拿兒媳無可奈何,這就成了她們二人之間的重大矛盾點。
1874年,同治帝駕崩。因同治皇帝沒有子嗣,兩宮皇太后頒下懿旨,由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承大統,即光緒皇帝。而阿魯特氏作為同治帝的皇后、光緒皇帝的寡嫂,遂被封為嘉順皇后。
同治帝駕崩之后,阿魯特氏皇后收到了父親寄來的一封無字書信,頓時便覺得人生再無希望,前程一片渺茫,又因為自己“以寡嫂居中宮不成體統”,便吞食金屑想要自盡。雖然被人發現后得到了及時的搶救,但是一心求死的她卻又開始絕食。
1875年,時年22歲的阿魯特氏在儲秀宮去世,她的梓宮和同治帝的梓宮一同暫時安放在隆福寺,等待帝陵營建完畢。而在她去世之后,她的父親曾被革掉了所有職務,后來因對慈禧巴結和諂媚,又被重新起用。1879年,帝后合葬在惠陵。直到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即位之后,阿魯特氏的謚號才被最終定妥,全謚為“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恭端憲天彰圣毅皇后”。
【趣味鏈接】
1928年,軍閥孫殿英盜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地宮和慈禧的陵寢地宮。1945年日本投降后,清東陵第二次遭遇了盜竊。同治帝同其皇后安葬的惠陵也遭到了洗劫,棺內隨葬品全數被盜走。當時惠陵一直處于無人管理狀態,所以直到1952年清東陵成立文物保管所之后,才將陵墓的盜洞入口封填。
盜洞入口開放時經數年,有百姓進入觀看后傳出流言:惠陵地宮中有位娘娘的尸體被扒得精光,就連肚子都被人剖開,腸子流落一地。聯想民間傳說,阿魯特氏皇后為吞金而亡,盜匪為了謀取黃金,便連其遺體都不肯放過。可憐阿魯特氏皇后,青春年少的年紀便香消玉殞,死后百年也未落得安寢陵地的下場。
上一篇:清末帝宣統皇后婉容:末代皇后命多舛,凄涼一生引悲嘆
下一篇:清高宗乾隆皇后烏拉那拉氏:賢德規勸性剛烈,削發廢黜何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