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森堡生平簡介,盧森堡歷史評價,盧森堡怎么死的?
羅莎·盧森堡(RosaLuxe-mburg,1871—1919),德國和波蘭工人運動卓越的女革命家,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波蘭社會民主黨和德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左派的著名領袖。
盧森堡1871年3月5日生于波蘭盧布林省薩莫希城一個猶太商人家庭。兩歲時隨父母移居首都華沙,后入第二女子學校就讀。她勤奮好學,成績優異,中學畢業后便獻身波蘭革命運動,走上一個職業革命家的征途。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波蘭,處在沙俄殘暴的殖民統治之下。身受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雙重苦難的勞苦大眾,奮起反抗。游行示威,罷工罷課,直至華沙街頭的流血沖突,接連不斷。嚴酷的現實,火熱的斗爭,吸引了盧森堡的注意力,使她愈來愈關心社會問題,把自己的命運同民族獨立和階級解放聯系在一起。當她還是一個少女時,就加入了波蘭“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黨”(1882年成立)。后來,沙皇政府血腥鎮壓了風起云涌的波蘭革命,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大批革命者慘遭殺害,或被判處監禁、苦役。盧森堡也被列入警憲追捕名單。1889年,她被迫遠離故土,僑居瑞士,開始了終生顛沛流離的政治流亡生涯。
在瑞士生活的7年,是盧森堡為未來的戰斗磨礪“武器”的時期,也是她在國際工人運動的舞臺上初露鋒芒的年代。1890年,盧森堡到蘇黎世大學深造,最初攻讀自然科學,后轉向社會科學,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還掌握了六、七種語言文字。她十分關注祖國的命運,悉心考察德、俄等國以及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結識了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普列漢諾夫和波蘭工人運動領袖馬爾赫列夫斯基、約吉赫斯等人,經常出席國際社會主義者的集會。在國際講壇和工人政黨的報刊上,這位年輕的女革命家以其動人的演說,犀利的筆鋒,引起人們的注意。
1892年,一些波蘭小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在巴黎成立波蘭社會黨。他們打著社會主義的旗號,在波蘭工人中進行民族主義、分離主義的宣傳,反對同俄國工人聯合一致進行斗爭。盧森堡同波蘭社會黨領袖的錯誤進行了斗爭,揭露他們用民族主義的言辭蠱惑人心,提出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口號。她認為,波蘭工人階級的任務在于聯合各國無產階級,特別是俄國無產階級進行反對專制制度和資本主義的斗爭,民族獨立問題只具有從屬的意義。
盧森堡及其戰友于1893年創建了波蘭無產階級的政黨——波蘭社會民主黨,又稱“波蘭與立陶宛王國社會民主黨”。她和馬爾赫列夫斯基等主編的《工人事業》雜志成為黨的機關刊物,在波蘭工人中廣為流傳。波蘭社會民主黨在異常困難的條件下,宣傳和組織群眾,造就了一批優秀的工人運動活動家。列寧充分肯定盧森堡等人這一歷史功績,指出他們“第一次在波蘭這個完全浸透了民族主義要求和狂熱的國家里,建立了真正馬克思主義的真正無產階級的政黨。”①
但是,盧森堡在反對病態的民族主義的時候,卻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她不理解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與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之間的關系,認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應該在自己的綱領中承認民族自決權,否則就會助長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氣焰,甚至說應當拒絕給波蘭自由分離的權利。以后,她這種錯誤觀點又繼續發展,以致在民族和殖民地問題上,同列寧存在著原則的分歧,進行過長期的爭論。列寧在許多著作中,都曾給予嚴肅的批評。
1897年,從蘇黎世大學畢業并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盧森堡,離開瑞士,遷居德國。從此,她積極參加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活動,先是參加德累斯頓和萊比錫黨的機關報工作,幾年后長住柏林。這時,德國社會民主黨正處在一個嚴重的歷史轉折關頭。恩格斯逝世后,各國黨內早就存在的右傾機會主義勢力,發展成公開的系統的修正主義。伯恩施坦對馬克思主義提出全面的“修正”。
伯恩施坦的挑戰,首先引起德國黨內革命者的抗議,其中最先挺身出來反擊伯恩施坦的就是盧森堡。她在《薩克森工人報》和《萊比錫人民報》上,同伯恩施坦展開了尖銳的論戰。繼而在1898年德國黨斯圖加特代表大會和1899年漢諾威代表大會上,和李卜克內西、倍倍爾、蔡特金、梅林等人一起同修正主義者進行了面對面的斗爭。她采取最堅決的態度,嚴厲批駁伯恩施坦分子的階級合作和社會改良主義的謬論,痛斥“最終目的是算不了什么的,運動就是一切”這個修正主義的口號。
在德國革命的社會民主黨人所寫的反對伯恩施坦主義的著作中,盧森堡的著作是最富于戰斗性和最具有理論價值的。特別是《社會改良還是社會革命?》一書,對伯恩施坦進行了系統的批判。她指出同伯恩施坦的根本分歧,不是斗爭的方式和策略的不同,而是要不要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問題。伯恩施坦的理論,“是勸大家放棄社會民主黨的最終目的即社會主義革命,反過來把社會改良從階級斗爭的一個手段變成階級斗爭的目的。”
接著,圍繞法國米勒蘭參加資產階級內閣的事件,又發生了一場爭論。在1900年第二國際巴黎代表大會上,盧森堡支持蓋得派,堅決主張對米勒蘭的叛變予以制裁。她猛烈抨擊把參加現政府視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開端的喧囂,認為這只能使黨的隊伍混亂和腐化,只能鞏固資本主義制度,決不能改變資產階級國家的性質;社會民主黨只有在資產階級國家的廢墟上才能執政。
捍衛馬克思主義,同修正主義進行勇敢的斗爭,是盧森堡一生中的光輝篇章。但是,由于對機會主義、修正主義的本質和根源認識不足,也由于在思想上、理論上還不夠成熟,特別是患有第二國際在組織問題上的機會主義這種流行病,不懂得黨必須是工人階級有組織的先進部隊,必須用嚴格的組織性、紀律性來保證政治上、思想上的統一,否則就不可能領導無產階級走向勝利。因此,盧森堡長期沒有從組織上同修正主義劃清界線,甚至追求無原則的“妥協”和“統一”,犯有調和主義的錯誤。她對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兩派在黨的組織原則上的對立,也采取了錯誤的立場。曾經應孟什維克的邀請,發表文章指責列寧的建黨思想是“極端集中主義”,提倡“奴隸般的順從”等等。
盧森堡是一位熱情洋溢,斗志旺盛,以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為己任,充滿獻身精神的英勇戰士。在二十世紀最初幾年,她的足跡遍及德國許多地區,經常深入工人群眾,出席過數以百計的群眾集會,到處發表激動人心的演說,深受廣大工人的愛戴。1904年6月,德國政府以所謂“褻瀆”德皇威廉二世的罪名,下令逮捕盧森堡,判處三個月的監禁。
1905年俄國革命爆發后,出獄不久的盧森堡立即投入斗爭的激流,公開發表向俄國革命致敬的祝辭,在群眾大會和德國黨代表大會上,號召德國工人效法俄國的榜樣,采取直接革命行動。同年年底,她潛回華沙,親身參加和領導祖國人民反抗沙皇專制制度的浴血搏斗。1906年春,沙皇政府用刺刀又一次把波蘭起義淹沒于血泊之中。3月盧森堡再次被捕。為了抗議沙皇的虐待,她進行過絕食斗爭。后來當局懾于群眾的壓力,被迫允許健康遭到嚴重摧殘的盧森堡保釋出獄就醫。不久,她來到彼得堡,在布爾什維克的幫助下,于9月返回柏林。
經過1905年革命的洗禮,在怎樣對待群眾的革命暴力行動問題上,盧森堡很快認識到孟什維克的機會主義面目,轉向擁護和支持布爾什維克。難能可貴的是,盧森堡對俄國革命經驗所持的態度,同第二國際絕大多數黨的正式代表完全不同。她在這個時期發表的《布朗基主義和社會民主黨》、《總罷工和德國社會民主黨》、《俄國革命》等著作,闡述了俄國革命的基本經驗對德國和西歐的普遍意義,申明“偉大的俄國革命將成為在以后幾十年中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師表”;斥責了普列漢諾夫和孟什維克害怕人民群眾的直接革命行動,把希望寄托在沙皇的杜馬騙局上的機會主義策略;反駁了誣蔑政治總罷工和群眾武裝起義是“野蠻的”斗爭方式的德國黨內的機會主義庸人。
盧森堡在這一時期的著述和言論,雖然仍不免包含一些錯誤的成分。譬如,崇拜自發運動,否認黨的領導作用;反對列寧關于建立工農聯盟和工農民主專政的思想,提出過半孟什維主義的所謂“不斷革命”方案。但是,她在捍衛1905年革命的正確路線,擊破機會主義對布爾什維克的圍攻方面,是有重大功績的。所以列寧稱道她不愧為“革命無產階級的真正馬克思主義的杰出代表”。①
在帝國主義列強瘋狂擴軍備戰,加緊策劃世界大戰的年代里,盧森堡為反對戰爭,堅持革命,進行了忘我的斗爭。在1907年第二國際斯圖加特代表大會上,她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會前,由右派和中派把持的德國黨代表團企圖把盧森堡排斥于大會之外,但是,她終于以波蘭黨代表的資格出席了大會。在會上,她和列寧、蔡特金協力合作,反對各種機會主義的決議草案,并在倍倍爾草案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列寧、盧森堡修正案,正確地分析了軍國主義的實質,明確規定了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戰爭中的路線,使原決議草案的面目一新,并為大會所通過。
盧森堡的反戰宣傳引起德國反動當局的驚恐不安。他們在1914年兩次拘捕盧森堡,并開庭審判她。然而,敵人的法庭卻變成了革命者的講臺,她的辯護詞被人們爭相傳誦,成了聲討戰爭狂人的檄文。
在戰前,盧森堡利用擔任德國黨中央黨校講師的7年時間,潛心撰寫了一些理論著述,有的曾經引起強烈的反響和廣泛的爭議。如1908—1909年寫的長篇論文《民族問題和自治》,詳細地闡述了反對民族自決權的觀點。因此,一再為俄國和國際上的機會主義分子所利用,成了他們反對列寧關于民族殖民地的正確綱領的主要理論武器。又如1913年,她發表了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的主要理論著作《資本積累論。從經濟上說明帝國主義》。其中關于資本主義再生產和帝國主義的論點,人們的褒貶毀譽很不相同,列寧對它是持否定態度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盧森堡是最早揭露第二國際的破產,堅決反對社會沙文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之一。在社會民主黨絕大多數領袖紛紛倒向本國政府的懷抱,變成帝國主義的幫兇和同謀的情況下,盧森堡勇敢地擔負起組織革命左派的重任,和梅林一起創辦了《國際》雜志,提出“不要國內和平,要進行國內戰爭!”的口號和“重新建立國際”的任務。1915年,盧森堡再度被反動派以“嚴重叛國罪”投入監獄。她的那本膾炙人口的《社會民主黨的危機》(又名《尤尼烏斯的小冊子》),就是在這次獄中的奮臂之作。在當時,除了列寧的著作以外,這是揭露戰爭性質,批判社會沙文主義的一部最優秀的馬克思主義著作。美中不足的是,她沒有提到社會沙文主義同機會主義的聯系,所以既不能真正了解“社會民主黨的危機”,也不能克服它;小冊子還否認在帝國主義時代有發生民族自衛戰爭的可能性,一概反對任何性質的保衛祖國;還認為對德國人民來說,這次戰爭無論勝利或失敗同樣都是有害的。
1916年2月,剛剛刑滿出獄的盧森堡,由于參加五一節在柏林舉行的反政府示威游行,于7月又一次身陷囹圄,長達兩年多之久。這是她一生中最艱苦的日子。但是,盧森堡一如既往,以政論和通信堅持戰斗,為后人留下了一位堅貞的共產主義者和淵博學者的光輝記錄——《獄中書簡》。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爆發后,盧森堡雖然身囚獄中,卻十分關注事態的發展。她滿懷激情地寫了《論俄國革命》的小冊子,駁斥第二國際叛徒對十月革命的誹謗,贊揚布爾什維克在重大歷史關頭表現出來的革命首創精神,同時,她又指責布爾什維克解散立憲會議,剝奪資產階級的民主權利,反對蘇維埃政權運用革命的恐怖政策,以及把土地分給農民,使大地產和大莊園解體等等。不過,盧森堡對十月革命的大部分錯誤意見,后來很快就糾正了;而且,她所提出的無產階級國家必須從制度上保障人民民主和實行法治,以防止官僚主義滋長的遠見卓識是值得重視的。
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使盧森堡獲得解放。她隨即參與創辦了堪稱德國革命號角的《紅旗報》,改組成立了左派組織“斯巴達克聯盟”。11月18日,她在《紅旗報》上發表文章,提出“廢除資本統治,實現社會主義制度”,“全部權力要掌握在勞動群眾手中”。殘酷的斗爭和遲遲不愿同舊的社會民主黨決裂的痛苦教訓,使“斯巴達克同盟”領導人終于認識到建立一個獨立的馬克思主義革命黨的迫切性。12月30日,德國共產黨在柏林召開成立大會,決定以主要由盧森堡執筆的《“斯巴達克同盟”要求些什么?》一文,作為黨綱的基礎,并由她在會上作了《我們的綱領和政治情況的報告》。這個綱領和報告存在著一些嚴重的缺陷。首先是對黨的領導責任認識不足,認為黨只應該擔負宣傳鼓動的職能。在組織上否認民主集中制,實行各級地方組織的自治,這就削弱了黨的作用和戰斗力。其次,片面強調城市工人運動,低估農民的作用,把中農看作反革命力量,宣布征收一切大中地產,成立農業公社。結果,失去了廣大農民的支持和擁護。
資產階級和艾伯特之流對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盧森堡等恨之入骨,給他們加上了“暴徒”、“強盜”一類惡毒的罪名,以10萬馬克的高價懸賞換取她和卡爾·李卜克內西的首級。盧森堡臨危不懼,始終忠于職守。她在生前發表的最后一篇文章中,仍然懷著堅定的信念向敵人宣告:“你們的‘秩序’只是建筑在浮冰上的宮殿”,“革命是永存的!”1月15日,由于叛徒告密,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不幸被捕,接著慘遭殺害,時年48歲。
盧森堡的一生,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一生。她的不朽功勛將彪炳千古,與日月同輝。誠然,她在認識上和實踐中犯過許多錯誤,但是瑕不掩瑜,錯誤并沒有掩蓋其奪目的光彩。在盧森堡的身上有兩個最鮮明的特色:一是為實現共產主義事業,義無反顧,奮斗終身,直至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二是襟懷坦白,光明磊落,勇于改正錯誤,能夠隨著革命的潮流不斷前進。所以,列寧把她比做一只搏擊長空的鷹,說“鷹有時比雞還飛得低,但雞永遠不能飛得象鷹那樣高。”①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850.html
上一篇:盧卡契生平簡介,盧卡契歷史評價,盧卡契怎么死的?
下一篇:庫西寧生平簡介,庫西寧歷史評價,庫西寧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