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元帝拓跋嗣
北魏登國七年(392)的一天傍晚,云中宮里喜燭高燃,燈火通明。宮女們出出進進,面帶喜色。原來,道武帝拓跋珪的寵妃劉貴人剛剛生了一個皇子。道武帝一生南征北戰,統一了大半個北國。登上帝位也有幾年了,只恨膝下無子,諾大的基業無人繼承,因而免不了常常惆悵感嘆。想不到如今晚來得子,怎能不喜出望外。馬上下令大赦,讓天下人共為慶賀。并給這個孩子起名為嗣,立為太子,希望他能嗣承自己的大業,鞏固北魏的統治。這個孩子,便是繼拓跋珪之后,北魏的第二個皇帝——明元帝拓跋嗣。
納賢任能 與民休息
拓跋嗣也確實不負父望,從小聰明大度,舉止合禮,甚得道武帝的喜愛。天興六年(403),拓跋珪便封他為齊王,拜相國位,加車騎大將軍。起初,道武帝拓跋珪因怕將來后黨專權,引起宮廷內亂,在劉貴人生下拓跋嗣后不久,便將他賜死。并在后來告訴拓跋嗣說:“以前漢武帝要立他的兒子做皇帝,便把孩子的母親殺了,主要是不讓婦人參與國政,以免外戚叛亂,你將來要繼承我的基業,因而我仿效漢武帝的做法,主要是為你以后的統治做長久的打算。”拓跋嗣十分孝順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后痛哭流涕,不能自止,惹得拓跋珪大為惱怒。拓跋嗣從父親那兒回到宮中后,思念母親,日夜哭泣。拓跋珪知道后又要召見他。拓跋嗣準備進見時,他的左右勸他說: “現在皇上正在氣頭上,你去了或許會有意外,不如先外出躲避一段時間,等皇上氣消了再來也不遲。”于是拓跋嗣便離開宮中,到外地巡游去了。
天賜六年(409),拓跋珪被他的二兒子拓跋紹殺害。拓跋嗣聽到消息后趕回都城,聯絡諸大臣殺死了拓跋紹,平息了拓跋紹的宮廷政變,登上了帝位,改元永興。
拓跋嗣登位時北魏初統中原,外有秦、燕,柔然環伺,內因拓跋珪新逝,拓跋紹政變,人心不穩。拓跋嗣一方面團結舊部,對內實行安撫之策。將拓跋紹叛亂時不從紹命的公卿官員全部召回任用,又任前朝舊臣長孫嵩與北新侯安同、山陽侯奚斤、白馬侯崔宏、元城侯拓跋屈等八人共聽朝政,當時人們稱之為“八公”,讓他們幫助出謀劃策,處理內外大事。拓跋嗣又詢問前朝舊臣中誰最被先帝親信,眾人舉薦李先,拓跋嗣便馬上召見李先,問他道:“你因什么才能和功績而被先帝信任?”李先答道: “我雖然無才,但因忠誠正直,所以被先帝所知。”拓跋嗣便任命他為安東將軍,讓他常居宮內,作為顧問。另一方面又下詔大量招納賢士,收攬人才。從中央派專門的使者四處巡行,發現和提拔優秀人才。不論是豪門強族,先賢世胄,還是被州縣地方官員所推薦的,或是德行清美,學優義博,能為人師的,只要有文武才干的就一律歡迎,將他們收羅到京師,量才敘用。其中最為拓跋嗣所重用,在他以后的統治中成為他的得力助手和膀臂的是漢族士人崔浩。崔浩原是北魏的博士祭酒,為拔跋嗣講授《易經》及《洪范》。拓跋嗣常常詢問崔浩天文、術數等方面的問題,崔浩的預測、占卜往往都很靈驗,因而深得拓跋嗣的倚重,凡是軍國大事,都要征求崔浩的意見。有一次,君臣二人一起討論政事,崔浩說: “我曾私下評論近世的將相大臣,王猛治理前秦,就象苻堅的管仲一樣; 慕容恪輔佐幼主,猶如慕容的霍光; 劉裕平定禍亂, 則如司馬德宗的曹操。 …”拓跋嗣問他道: “那么夏象什么?”崔浩說: “夏國破家亡之后,孤身一人,投靠寄居在姚氏那兒,接受他的封殖,不但不想報答仁義,反而趁機圖利,霸占一方,與四鄰結怨,雖然可以橫行一時,最終也一定會被別人吞并。”拓跋嗣與崔浩越談越興奮,一直談到半夜,賜給崔浩自己喝的御酒十觚,水晶鹽一兩。對崔浩說: “我聽了你的話,就象品嘗了美酒、精鹽一樣,因而賜給你一部分,讓你與我共享其美。”
北魏初年,拓跋珪雖采用了計口授田的方式,將百姓固定在土地上,分給他們土地和耕牛,強迫他們從事農業勞動,使平城附近的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但因連年征討,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也使饑疫頻繁發生。拓跋嗣登位后,勸課農桑,與民休息,大力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永興三年 (411),拔跋嗣下詔說: “衣食充足,方知榮辱。假如人們饑寒交加,早晨害怕家中的糧食難以維持一天,心中著急的只是怎樣才能吃飽穿暖,那里還有余暇談論仁義之事呢?只有男耕女織,內外相輔,才能家給人足。”他還下令精簡宮女,讓大批宮女出宮配給鰥民。神瑞二年 (415),又下詔說: “古人有言,百姓富足則君王有余,從沒有百姓富足而國家貧窮的。近年來霜旱頻繁,糧食歉收,百姓有很多忍饑挨寒難以生存。國家應該發放布帛和庫存的糧食,來賑濟貧民。”拓跋嗣還經常派遣使者巡察四方,了解各地的年谷收成,問民疾苦,對因貧窮而無法耕作的農戶,由國家給予幫助,以鼓勵農耕。在大將奚斤打敗越勤倍泥部落后,又將越勤倍泥部落的二萬余家遷到大寧川附近,由國家按人口授給農器,分給農田,強迫他們進行農業生產。拔跋嗣自己也常常外巡,四方視察,親自接見民間的長老,問民疾苦。為防止地方官吏貪污害民,他除專派中央官員巡行四方,監督考察外,又下令假若守宰不遵法令,百姓可以直接進宮上告。守宰的財產,假若不是自己家中生產的,則全部做為贓物沒入。對沒有按時交納完成政府賦稅的刺史守宰,嚴加懲處,不準他們再向百姓征發,而用他們家中的財產抵當。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緩解了北魏統治者和人民之間的矛盾。也使大量流民內附。神瑞二年 (415),河南流民前后在五千余家歸附,氐族豪強徐駿奴、齊元子等也率部落三萬余家,遣使內附,河東胡、蜀五千余家也相繼歸降。
勤修政治 外撫內和
自西晉末年起,北方混戰,大地主往往結聚宗族鄉親,筑塢立堡,保護自己,這些大地主便成為塢主、壁帥。在這一、二百年中,因混戰連年不斷,塢壁也不斷發展,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平地筑城。一個塢壁,往往包括幾百家、幾千家,甚至上萬家。塢壁內部,有田園、陂池、山林、牧場,有農藝和畜牧,有小小的作坊,在經濟上自給自足,更重要的是還有自己的武裝,儼然成為一個小小的獨立王國。北魏進入中原,必然與這些塢壁主產生矛盾,魏道武帝采用強硬措施,將這些人遷到平城,但多數塢壁主不愿離開本鄉,放棄當土皇帝的權力。因而便由大塢壁主盧溥、傅世等首先發難,對北魏進行武裝抵抗。拓跋嗣繼位初年,仍然按照武帝的北遷方針,結果各地紛紛起兵,反對遷徙,鬧得不可開交。拓跋嗣便在永興二年(410) 召集群臣商議,準備用大赦來緩和一下緊張局面。鮮卑大貴族拓跋屈主張誅殺首惡,赦免從犯。崔宏向拓跋嗣建議說: “圣王統治百姓,首要的是安定他們,不是要與他們較量勝負。大赦雖然不能說完全解決問題,但這是可以行得通的辦法。應當全部赦免。赦了,還繼續反抗的,再殺也不遲。”拓拔嗣接受了崔宏的建議,頒布了大赦令,同時出動大軍,鎮壓繼續反抗的塢壁主。很快就將動亂平息下來,穩定了形勢。
道武帝拓跋珪雖以其武功文治建立起強大的北魏政權,統一了北中國的大部。但當時北方也仍然存在著許多小的割據政權。和北魏接壤的有北燕、北涼、后秦、南燕和夏等,北魏的北面還有一個正在強大起來的柔然。拓跋嗣登位后,因感北魏初入中原,尚需鞏固統治,站穩腳跟。所以在對內與民休息,發展生產的同時,對外也采取了撫和的政策。義熙十年(414),派遣馬邑侯元陋孫出使秦,悅力延出使柔然,于什門出使北燕,又詔使平南將軍、相州刺史尉古真與東晉太尉劉裕相互交通消息。拓跋嗣派遣使者的目的,自然是希望相互交好。當時,在周圍的這些割據政權中,夏和柔然是北魏的兩個勁敵。拓跋嗣即位不久,柔然就侵犯北魏邊境。永興二年 (410),北魏大將長孫嵩被柔然圍在牛川 (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 拓跋嗣親自出征, 社才率眾退走。 神瑞二年(415),平城附近連年霜旱,不少人餓死。許多人卻主張遷都鄴城(今河南安陽市北)。拓跋嗣召集群臣商討,崔浩說: “遷都鄴城,雖然可以避過今年的饑荒,但并非長久之計。一則分眾南遷,兵力分散,會使四方產生輕侮之心,而且百姓水土不服,因疫病而死傷的一定很多。再則平城的防守減弱后,假若夏舉兵南侵,平城必然危機,而朝廷遠隔千里,很難救援,一定會使我們大受損傷。”拓跋嗣聽取了崔浩的建議,為防止柔然的南侵,仍然都于平城,只將饑民徙往定州、相州、冀州三州就食。泰常八年 (423),南朝的劉宋與北魏交戰,爭奪河南之時,柔然又趁機舉兵進犯北魏邊境。拓拔嗣下令從赤城 (今河北赤城縣)到五原修筑了一條長城,綿延兩千余里,設置了許多鎮戍,防止柔然南下,拱衛平城。拓跋嗣在位期間,隆基固本,對柔然及周圍的割劇政權,一直采取的是防御、和撫的措施。
進軍河南 安排后事
拓跋嗣登位后,采取內和外撫的政策,倚靠漢族士大夫的幫助,實施了一系列的對內對外方針,將北魏的統治鞏固下來之后,便開始想逐漸向四周擴張。泰常七年(422),宋高祖劉裕去世,當時南朝殿中將軍沈范等奉使在北魏。準備返回南朝奔喪,尚未渡河,拓跋嗣便派人將他們追截帶回,打算發兵進攻洛陽、虎牢(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滑臺(今河南滑縣東)。崔浩進諫勸阻,認為北魏與劉宋以前相互尊重,互為友好,現在趁其新喪之機進伐,雖然能夠得手,也是自陷不義,更何況也很難一舉攻下江南。只會白白得到一個伐喪不義的名聲。建議拓跋嗣派人前去吊喪恤孤,以使北魏仁義之舉廣布天下,以德政服人。但這時的拓跋嗣自認為力量已強,漸漸有了自大之心,又急于求功,便反問崔浩說:“劉裕可以趁著姚興新死的機會出兵消滅了秦,我現在趁他新喪之機討伐,又有什么不可呢?”對崔浩的意見摒棄不顧,加司空奚斤為晉兵大將軍、揚州刺史。讓他統兵入侵南朝,圍攻滑臺。無奈久戰不下,奚斤請求加兵,拓跋嗣大怒,嚴辭責備,促令猛攻。又親自率兵五萬余人,往授奚斤。并派太子拓跋燾率軍出屯塞上,嚴防柔然的進攻。奚斤懼罪思奮,親自冒著矢石督眾攻城,不久攻下滑臺,進兵直逼虎牢,與虎牢守將毛德祖相持不下。拓跋嗣又派黑將軍于栗, 出兵進攻金墉(今河南洛陽東),很快攻陷,又連下河、洛。會同奚斤合力圍攻虎牢。這時虎牢城中缺水,只得每日從城上垂繩到城外河中汲水。拓跋嗣命弓箭手射斷繩索,封鎖住取水之路,又命士兵挖掘地道,泄去城中井水。虎牢城中人渴馬乏。兼加饑疫,無力再支,北魏兵卒大力進攻,虎牢城終于被破,魏兵也十死二三,損失很重。攻陷虎牢后,司、兗、豫諸郡縣,全部被北魏占據。拓跋嗣留下周幾鎮守河南,自己率眾返回平城。
拓跋嗣也與他的前輩一樣,為了長壽成仙,時常服用寒食散。毒性漸積,頻頻發作。拓跋嗣自己甚為憂慮,唯恐死后再引宮中內變。便在泰常七年 (422) 秘密詢問崔浩說:“近年屢現災異,我的病又幾年不愈,假若我有什么不測,應當怎么辦呢?”崔浩回答道:“應當早立太子,挑選賢能者做他的師傅,忠信大臣做他的賓友,逐漸讓他接手國家大事。這樣,一方面皇上可以頤神養壽,優游無為,另一方面,一旦皇上萬歲之后,也可以使國家有成定之主,百姓有所歸屬,自然不會有什么動亂了。”認為皇子拓跋燾已年近12歲,可擔大任,應立為太子。拓跋嗣又暗中詢問南平公長孫嵩,長孫嵩也認為拓跋燾年長且賢能,一定可以服人。于是拓跋嗣聽從兩位大臣的建議,于同年五月立拓跋燾為皇太子,讓他居正殿臨朝聽政,做為國家的副主。并安排長孫嵩及山陽公奚斤、北新公安同為左輔,崔浩與太尉穆觀、散騎常侍代人丘堆為右弼,輔佐拓跋燾處理國政大事。拓跋嗣自己則避居于西宮,常常從暗中觀察、考核他們對國家大事的處理。他見拓跋燾年少穎悟,沉穩果決,諸大臣也全力扶持。心中十分高興,對旁邊的侍臣說: “長孫嵩德高望重,歷事四世; 奚斤智高辯捷,遠近聞名; 安同曉解民情,明練世事; 穆觀長于政事,了解我的意旨; 崔浩博聞強識,能通曉天人之際; 丘堆雖然沒有大的才能,但公正嚴謹。我讓這六個人輔助太子,自然沒有什么后顧之憂了。我可以放心與你們一起巡行四方,討伐叛逆,招降柔順,橫行得志于天下了。”拓跋嗣另外又派典東西部劉挈、門下奏事古弼、直郎盧魯元等忠正勤勉的官員,讓他們聽命于太子,分典機要。他有意鍛煉太子,當群臣有什么疑難的事情上書請他裁決的時候,拓跋嗣有意避而不答,對大臣說:“這個問題我不知道,應當去問你們的國主。” 泰常八年 (423) 一月,拓跋嗣病死于平城西宮,時年32歲。葬于云中金陵,謚號明元皇帝,廟號太宗。
上一篇:戾太子李班
下一篇:明宗孛兒只斤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