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獻能
李獻能,字欽叔,河中府(今山西運城蒲州鎮)人。其先輩有擔任過金國金吾衛上將軍的,當時人稱李家為“李金吾家”。到了李獻能這一輩,兄弟們都以文學見長而聞名,其堂兄李獻卿、李獻誠,堂弟李獻甫都相繼考中進士,再加上李獻能這個狀元,因此,李氏家族又有“四桂堂”之稱。
李獻能刻苦攻讀,博覽群書,對于賦詩作文,最擅長的就是四六句的駢體文。金宣宗貞祐三年(1215),他參加科舉,應考特賜詞賦進士,在廷試中高中進士一甲第一名,文論非常突出,旋被授予應奉翰林文字。在翰林學士院待了10年后,于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出任鄜州(今陜西富縣)觀察判官。后來,李獻能推薦別人擔任鄜州觀察判官,本人回京任應奉翰林文字,不久升任翰林修撰。正大八年(1231),以鎮南軍節度副使的身份擔任河中帥府經歷官。后來,蒙古大軍攻破河中府,李獻能等逃到南京路陜州(今河南陜縣),暫時任職行尚書省左右司郎中。
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初,任河解元帥的是趙三三。趙三三,名偉,乃一介武夫,正屯軍金雞堡,其軍務隸屬南京路統轄,由南京路按月撥給糧餉。有一次,趙三三的部隊斷了糧餉,他就下令士兵在附近州縣搶劫擄掠以充軍資。有一天,趙三三到陜州見李獻能,李獻能早已聽說趙三三縱兵搶掠民間的事,就嘲笑趙三三說: “從老百姓處奪取軍資很容易,擊敗敵軍卻是極難的事。”由此,趙三三便與李獻能結下了怨仇。這年十月,趙三三部隊的軍糧又告匱乏,他幾次報告南京路方面,結果都答復無糧可供給。于是,趙三三就挑撥部下說:“我與行尚書省員外郎李獻能過去不睦,現在他看著我軍忍饑挨餓,卻不撥糧撫恤。”激起全軍憤恨,于是發生了兵變。趙三三領兵到永寧一帶,對當地百姓連勸帶嚇,迫使大家獻出糧食,有的士兵挖了富戶糧倉。十一月,亂兵攻破金雞寨,但解州久攻不下,于是,趙三三派遣總領王帶軍士30人秘密潛入陜州,藏在菜園中躲了三四天,觀察周圍動靜。在一個月黑的夜晚,他們乘行尚書省參知政事阿不罕奴十剌宴請賓朋不做防備之機,首先偷襲殺掉了北城巡邏的士兵,然后發信號引導趙三三的800多軍兵渡過護城河,殺入城中,殺害了阿不罕奴十剌、李獻能等行省官員21人。由于亂兵最恨李獻能,所以對他殘害得最厲害。這一年,李獻能僅43歲。
李獻能為人謙虛,但又敢于主持正義。他面色黑紅,長著美髯,善于言談,每當談古論今時,聲音宏亮,抑揚頓挫,格外投入。他作詩志于風雅,又刻意于韻律樂章。在翰林學士院,他應對機智,反應敏捷,言語得體。當朝名士趙秉文、李純甫曾說: “李獻能是天生于今世的翰林院奇才。”所以,到處宣揚他的才學,很長時期不讓他離開翰林院,并創造條件,使他深入鉆研學問,更上一層樓。
李獻能家過去是很有資財的富戶,但在貞祐年間的動亂中全部失去了,幾乎一貧如洗,使在京城翰林院任職的他除朝廷按月撥發的俸祿外,再無其他資財,生活較為貧寒,堪稱一介“寒士”。李獻能的母親平素為人豪爽,過慣了富裕日子,花費很大,對于自己的享受用銀要求較多,而且稍微有一點兒不滿就嚴詞斥責,惡語相加。人們認為她這樣嚴厲苛刻,簡直不能忍受,李獻能卻對母親事事恭順,相處很好。因此,當時人們都稱李獻能為忠純的孝子。李獻能年輕時曾對人這樣說過:“我幼年時曾做過一個夢,夢見我官做到了正五品,壽限卻不到50歲。”不管這種說法是何等的荒誕不經,或他做的那個夢是多么偶然,后來卻都應驗了,這也算是一樁奇事。
趙三三率兵殺掉李獻能等后占據了陜州城,接著上奏朝廷,誣告李獻能、阿不罕奴十剌等人謀反,說這些亂臣賊子已被他除掉了云云。在蒙古軍咄咄逼人的進攻面前,處于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金國朝廷,明明知道李獻能等人是冤枉的,卻不敢為他們辯冤,更不敢斥責處罰趙三三,反而順水推舟,加封鎮壓“反賊”有“功”的趙三三為元帥左兼軍,并兼任西安軍節度使,代行總帥府事。正是李獻能等人的鮮血,為趙三三等亂兵換來了封賞,明知其冤而不能申,李獻能死得真是冤上加冤。
上一篇:李演
下一篇: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