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啟瑞
西南邊陲廣西,自唐宋以來文化漸次發展。清代,廣西出了4個文魁,臨桂(今廣西桂林)人龍啟瑞是其中之一。
龍啟瑞,字翰臣。他的父親龍光甸,取中嘉慶二十四年(1819)舉人,后屢考會試不中,歷任黔陽(今湖南黔陽西南)、武陵(今湖南常德)知縣,臺州(州治臨海,今屬浙江)同知(即同知州事,知州的佐官,分掌督糧、緝捕、海防、水利等)。龍光甸在知縣、同知任上,斷滯獄,修文教,以廉潔、能干著稱。他好讀書,學識淵博,著有《宰黔防乍錄》及《詩文集》。龍啟瑞深受父親影響,好學上進,特別喜歡音韻訓詁這門高深的學問。年少時,與同鄉呂璜、朱琦、王錫振等習作古文,后拜上元(今江蘇南京)人梅曾亮為師。梅曾亮是著名的古文學家,著有《柏視山房文集》16卷,還有若干詩、駢文等。自從拜在梅曾亮門下后,龍啟瑞的學問日進。
道光二十一年(1841),愛新覺羅·旻寧60大壽,辛丑科殿試在保和殿舉行。參加角逐的貢士凡202人,龍啟瑞一舉奪魁,成為清代第86位狀元。
中狀元后,龍啟瑞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道光二十三年,出任順天鄉試同考官。二十四年,出任廣東鄉試副考官。二十七年,遇上10年一次的大考,翰林院侍讀學士以下,詹事府少詹事以下,都得參加考試,不許回避??荚嚦煽兎譃?等,一等破格擢用,二等升遷,三等罰俸、降級,四等勒令退休或罷免。龍啟瑞為翰林院修撰,亦在考試之列,考了個二等第七名。這個成績雖不夠理想,但也在提拔的范圍內。龍啟瑞升為侍講,侍從道光皇帝講論經史。不久,出為提督湖北學政。提督學政亦叫“督學使者”,掌一省學校、士習、文風,與督撫平起平坐。湖北士人崇尚禮儀、文采,龍啟瑞引導他們鉆研“根底之學”,即做學的基本功夫,如音韻訓詁、版本目錄等。他撰著了《經籍舉要》一書,教導士人。就學政來說,龍啟瑞認為有3項職責:
第一,匡失糾謬,杜絕各種弊端。
第二, 引導文人學士打好做學問的基礎, 使他們有真才實學。
第三,整頓學風、文風,使之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
為了切實做好這三點,他發布文檄,告誡士人,又根據耳聞目睹的學界情形和近來推行的學政,著《視學須知》一卷。
道光三十年,就在龍啟瑞3年學政將要期滿的時候,父親不幸病逝,享年58歲。龍啟瑞辭官奔喪。安葬了父親后,他按封建禮教,在家為父親服喪3年。
就在這年正月十四日,道光皇帝駕崩,皇四子奕即皇帝位,年號“咸豐”。
咸豐帝即位僅10個月,即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廣東花縣人洪秀全帶領他的“拜上帝會”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揭竿而起,建立“太平天國”。清廷震動。太平軍轉戰廣西,連克武宣、象州、桂平等地,所向披靡。署理廣西巡撫鄒鳴鶴奏辦團練,對付太平軍,咸豐皇帝詔準。龍啟瑞服喪在家,他是狀元,名聲很大。鄒鳴鶴想,若讓龍啟瑞辦團練,定會有號召力,遂奏請“奪情”,強令龍啟瑞帶孝督辦團練。咸豐皇帝馬上詔準。作為大清帝國的忠臣,龍啟瑞對太平軍恨之入骨,他接詔后立即上任,竭力操辦團練。
太平軍揮師北進,攻克永安(今廣西蒙山)。永安距廣西省城臨桂不遠,省城戒嚴,龍啟瑞和他的民團參加了保衛臨桂的戰斗。太平軍沒有把攻擊的目標放在小小的省城上,大踏步地向北挺進,臨桂轉危為安。
朝廷獎賞臨桂守城有功官員,龍啟瑞被擢為翰林院侍讀學士,掌撰著記載等事,四品。
不過,由于太平軍攻占長江中下游一帶,龍啟瑞未能北上就職。直到咸豐五年(1855),龍啟瑞才回到北京。
第二年,擢為通政司副使,佐正使掌內外章奏、封駁和臣民密封申訴。不久,以通政司副使的身份提督江西學政。學政任期3年,龍啟瑞到任僅4個月,便改任主管江西一省行政的布政使。當時,太平軍雄踞長江中下游流域,江西省僅省會所在地南昌府還在清廷控制下。由于沒了盤剝的對象,江西府庫空虛。龍啟瑞精打細算,多方籌措,終使僅有的一點兒錢糧能夠維系各種事務的開銷。天旱不雨,蝗蟲蜂起,龍啟瑞齋戒祈禱,尋求驅捕之法。堂堂狀元、布政使,竟然扮作巫師。
龍啟瑞在江西布政使任上干了一年零六個月,于咸豐八年九月病死在官位上。
同治十一年(1872),當朝天子愛新覺羅·載淳詔令將龍啟瑞入祀江西名宦祠。
龍啟瑞仕宦17年,在政績上無可值得稱道的。但在學術上,特別是在音韻訓詁上,多有建樹。他著有《古韻通說》一書,對顧炎武、江聲、苗夔、段玉裁、王念孫、孔廣林、劉逢祿等人在音韻學上的造詣做了精辟的闡析,指出: 談論古韻的,顧炎武以前失之疏,段玉裁以后過于密。對于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龍啟瑞也有較深的研究。此外,他還著有《爾雅經注集證》、《小學高注補正》、《是君是臣錄》、《班書識小錄》、《通鑒識小錄》、《諸子精言》、《莊子字詁》、《經德堂詩文集》等書。
龍啟瑞憑自己的學識,在中國文化史上贏得了一席之地。《清史稿·儒林傳》、《清史列傳·儒林傳》等,載錄了他的事跡和在學術上的貢獻。
上一篇:齊映
下一篇:龍汝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