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正春
一、匡失救弊
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侯官地處閩江岸邊,東望大海。翁正春聰明好學,博識多才,為人端謹,非禮不言,非禮不動; 疲倦時從不傾倚,天再熱也不袒露。望見者,莫不肅然。20余歲時,他以品學兼優(yōu)被薦舉為龍溪(今福建漳州)教諭。龍溪為漳州府治,教諭乃縣立官學的教官。
萬歷二十年(1592)三月十五日,翁正春參加殿試,翁正春一舉奪魁。同榜進士共304人,后來出了不少名人,如大學問家謝肇淛,名列第三甲第10名。這年,翁正春年已40有余。
翁正春是有明一代第二個帶著官銜參加殿試奪魁者。第一個是宣德八年(1433)狀元曹鼐,以泰和(今屬江西)典史身份參加殿試而奪魁。
中狀元后,翁正春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這是狀元入仕例授之官。此后10多年間,他的官位幾度升遷,成為皇太子東宮衙門——詹事府副長官,即少詹事。不過,這個官位并無實職,僅備翰林官升遷。萬歷三十八年九月,擢為禮部左侍郎,成為掌理禮儀、貢舉的禮部第一副長官。當時,禮部尚書吳道南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翁正春以左侍郎身份署理禮部事務。
據(jù)說,當朝天子明神宗朱翊鈞早慧,頗受父皇穆宗賞識。他即位后,在治國理政上卻顯得渾渾噩噩。大明江山在他的統(tǒng)治下進一步走向衰落。作為禮部大臣,翁正春深為大明王朝的前途擔憂。出任禮部左侍郎兩個月,出現(xiàn)一種自然景觀——日食。古時,日食被目為天帝示警,就是說,人世間的君主舉止不當,天帝用日食來警告,若不改邪歸正,將遭滅頂之災。翁正春借此事上疏,極言得失。疏入,神宗看過即丟在一邊,沒有任何表示。
翁正春是個不肯輕易放棄觀點的人,此次上疏不被理睬,并沒有使他氣餒。第二年,神宗48歲生日那天,朝廷舉行盛大的“萬壽節(jié)”。公卿百官各有貢獻,或金銀,或方物。翁正春獻上的是一卷文字,上書《八箴》:
第一,“清君心”,要神宗清心寡欲,全力治國。
第二,“遵祖制”,要神宗遵循祖先立下的成規(guī)。
第三,“振國紀”,要神宗振肅國法國紀。
第四,“信臣僚”,要神宗信用文武百官。
第五,“寶賢才”,要神宗珍視人才。
第六,“謹財用”,要神宗厲行節(jié)約。
第七,“恤民命”,要神宗輕徭薄賦,體恤民命。
第八,“重邊防”,要神宗鞏固、加強國防力量。
這8條,正中神宗要害。他是個不知反悔的君主,看了翁正春的《八箴》,非但沒有悔過之意,反而對翁正春入木三分的諫言極為不滿。
翁正春的諫疏再次受挫。經(jīng)此挫折,他明白了: 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zhuǎn)神宗的行為,他力所能及的,僅是在某件某些事上匡失救弊而已。在這方面,他做了大量的工作。
吉王朱翊鑾請封支子(即嫡長子以外的兒子)朱常源為郡王。翁正春援引嘉靖二十六年(1547)狀元李春芳草擬、明世宗欽定的《宗藩條例》為據(jù),說朱常源不能再封郡王。神宗采納他的建議,僅授朱常源鎮(zhèn)國將軍官銜。
萬歷三十九年九月,王貴妃病死。她本是神宗生母慈圣皇太后的侍婢,神宗去母親那兒請安,她端水請神宗洗手,被臨幸,生下兒子朱常洛。神宗不喜歡她和她的兒子,寵愛鄭貴妃及其子朱常洵。王貴妃抑郁成疾,終于不起。她死后久未下葬,翁正春上疏直諫。于是,神宗命他偕同一個宦官去選擇墓地。翁正春選中一塊風水寶地,那宦官卻說在此修墳花費太多。翁正春勃然大怒,道: “貴妃誕育皇上長子,他日的國母也,為何要在此等大事上節(jié)儉?”宦官無言以對。翁正春將選定的墓地奏告神宗,詔準。
琉球(今琉球群島)中山王遣使入貢,翁正春奏言: “琉球已入倭(今日本),今使臣多倭人,貢物多倭器,最好不讓其來朝; 否則,應詔福建地方官酌量留些土產(chǎn)方物就行了,不必讓他們來京師。”神宗以為然。
二、遭劾乞歸
萬歷四十年,是翁正春仕途的轉(zhuǎn)折點。從此年起,他不斷受到彈劾。
萬歷三十八年二月,宣城(今屬安徽)人湯賓尹為會試考官之一,徇私舞弊,錄取他的學生韓敬等5人,其他考官競相效仿,又非法錄取12人。湯賓尹還強迫總裁蕭云舉、王圖把韓敬列為第一。榜發(fā),輿論大嘩。知貢舉(即主考官,但不閱卷,也不參與錄取,僅總領會試)吳道南察覺后,欲上奏,但覺得蕭云舉、王圖二人資歷都比自己深,舉奏有排擠前輩之嫌,遂隱不發(fā)。殿試時,在湯賓尹幫助下,韓敬奪得第一甲第一名,成為萬歷三十八年庚戌科狀元。不久,湯賓尹因“京察”(考察五品以下京官,6年一次)不合格被褫官,韓敬稱病引退。
萬歷四十年,鄒之麟擔任順天鄉(xiāng)試考官,徇私錄取童學賢,御史孫居相上疏揭發(fā),并把湯賓尹一事掀了出來。神宗命分管貢舉的禮部、分管官吏銓選的吏部和分管監(jiān)察的都察院議處兩案。吏部和都察院的建議都撇開湯賓尹一案,翁正春主持下的禮部會議,建議黜廢童學賢的舉人資格,貶謫鄒之麟,也不及湯賓尹一案。給事中孫振基上疏彈劾三衙門長官庇護罪犯,神宗詔令三部重新議處。于是,翁正春會同尚書趙煥,都給事中翁憲祥,御史余懋衡、劉廷元、董元儒、過廷訓等63人共議。結(jié)果,議處韓敬行為不軌,罷官閑住。御史劉廷元、董元儒、過廷訓認為韓敬托關節(jié)奪魁證據(jù)確實,罪不止行為不謹。他們3人都是韓敬的同鄉(xiāng),其真實用意是把吳道南牽扯進去。3人拒不署名。翁正春不予理睬,把會商結(jié)果奏上。劉廷元等上疏彈劾翁正春不公,群情激憤,給事中孫振基、商周祚,御史孫居相、魏云中等紛紛上疏彈劾。神宗命禮部重議。給事中亓詩教上疏彈劾翁正春首鼠兩端。翁正春上疏分辯,并請辭官。神宗下詔慰留,但翁正春不安其位。不久,改任吏部左侍郎,掌詹事府。隨即以侍養(yǎng)老母為名辭去。
翁正春歸鄉(xiāng)第8年上,朝廷接連發(fā)生重大變故。
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病死。八月初一,皇太子朱常洛即位,改元“泰昌”,是為光宗。光宗即位僅30天,便一命嗚呼。長子朱由校繼立,年號“天啟”,是為熹宗。
天啟元年(1621),熹宗詔起翁正春為禮部尚書,協(xié)理詹事府事。翁正春闊別仕途9年,再度出仕。
這年,宦官魏忠賢出任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司禮監(jiān)是皇宮中24個宦官衙門中最重要的一個,皇帝口述的命令,由秉筆太監(jiān)用朱筆記錄,交內(nèi)閣撰擬詔諭。魏忠賢掌握這個權力后,與熹宗的乳母客氏相互勾結(jié),為非作歹。魏大中等70余名大臣紛紛上疏彈劾魏忠賢。翁正春也多次上疏彈劾魏忠賢,以息大臣們的怒氣,熹宗不允。
第二年,魏忠賢指使御史趙胤昌彈劾翁正春。翁正春見魏忠賢開始動手報復,遂上疏乞歸。熹宗詔準,加官太子太保,賜乘驛站車馬歸鄉(xiāng)。
翁正春回到侯官老家。這時,他已70歲有余,老母百歲高壽。翁家子孫滿堂,其樂融融。不久,翁正春病死。崇禎(1628~ 1644)初年,追謚“文簡”。
上一篇:翁曾源
下一篇:蕭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