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活動的基本問題
1.人民群眾是領導的出發點和歸宿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存在、發展和變革的決定力量,任何領導活動,包括戰爭和軍事活動,都是建立在這一客觀基礎上的。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從領導的本能出發,也都認識到了這一點。《六韜》中說:文王問周公:“愿聞為國之大務,欲使主尊人安,為之奈何?”太公答曰:“愛民而已?!蔽耐踉唬骸皭勖衲魏??”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敗,坐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己物,此愛民之道也?!保ā侗沂洝?,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267頁,以下引文只注明頁碼)《三略》也指出:“庶民者,國之本也。”(第414頁)“治國安家,得人也;亡國破家,失人也?!保ǖ?13頁)所謂得人,就是得人心,得人才,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擁護,得人民群眾中的杰出人才的輔助。只有依靠人民,尊重人民,謀利于人民,事業才能成功,戰爭才能勝利。
兵家與儒家在以民為本的思想上,大體是一致的?!渡袝分姓f:“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則邦寧?!泵献犹岢觯骸懊駷橘F,社稷次之,君為輕?!保ā睹献印けM心下》)荀子也認為:“愛民而安,好士而榮?!保ā盾髯印妵罚疤熘瘢菫榫?,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孫子也說將帥之對待士兵:“視之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之如子,故可與俱死。”(第37頁)領導者只有根據歷史發展的進程,從人民群眾的愿望和利益出發,才能發揮領導作用實現領導目標,人民群眾是一切領導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
2.領導者是“事之所主,為治之本”
《尉繚子》指出:“官者,事之所主,為治之本也?!保ǖ?23頁)人民群眾是一切領導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但在實際領導活動中,領導者處于領導活動的主導地位。所謂主導地位是指領導者率領被領導者和人民群眾去實現其意志和爭取其利益,絕不是說領導者可以獨斷專橫,忘乎所以。相反,領導者要根據形勢,順應民心軍心?!度浴飞弦舱f:“軍國之要,察眾心,施百務?!保ǖ?13頁)古代政治家、軍事家都認識到“官”是“為治之本”。所謂治國即治吏,體現了領導人人才的重要性。歷代統治階級都按本階級的立場和德才標準精心選拔官吏,而且把積極向統治階級推薦人才作為各級官吏的基本職責之一,將此看作是對統治階級最大的忠。正如諸葛亮指出的“忠益者莫于進人”(第505頁)。孫臏指出:“間于天地之間,莫貴于人。”“兵之勝在于篡卒?!保ǖ?33、131頁)西漢劉向甚至提出:“與聞國政而無益于民者退,在上位而不能進賢逐。”(《說苑·臣術》)各級官吏無政績而又未培養和推薦人才者,應當撤銷其職務。領導者之所以是“為治之本”,還因為各級官吏的狀況直接關系到國家政權的興衰成敗。因此《尚書》指出:“惟治亂在庶官?!保ā渡袝ど虝罚└骷壒倮羰钦温肪€和政策的執行者,是領導活動的主導者,是一切政務的主持者,他們的所作所為,直接影響著統治階級的威信、權威和命運。
3.富民、教民、使民無私是領導目標的重要要求
任何領導活動都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標。古代兵法十分強調發展經濟,強調富民、教民。《六韜》指出:“人君無以三寶借人,借人則失其威?!薄按筠r、大工、大商,是謂之三寶。農其一鄉,則谷足。工其一鄉,則器足。商其一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則不慮。無亂其鄉,無亂其族。”(第272頁)“人君必從事于富,不富無以為仁,不施無以合親,疏其親則害,失其眾則敗?!保ǖ?73頁)這里明確提出,統治階級要重視工、農業生產,促進商品貨物的流通,使民有吃有穿有用,貨物充足,使社會安定穩定,從而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秩序。兵家主張大力發展農、工、商,促進生產,保障流通,從而達到富民、安民、教民,行仁不失其眾。不同于歷來“重農抑商”的傳統思想,兵家還指出,要給人民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利益?!读w》提出了所謂“利天下者取天下,安天下者有天下,愛天下者久天下,仁天下者化天下”(第386頁)。《三略》指出:“故澤及于民,則賢人歸之……賢人所歸,則其國強?!保ǖ?26頁)《吳子》也指出:“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第83頁)《尉繚子》進一步指出:“夫謂治者,使民無私也。民無私,則天下為一家,而無私耕私織,共寒其寒,共饑其饑?!保ǖ?26頁)這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階級社會里,任何所謂“治”都不可能達到使民“無私”,但在兩千多年前提出這一思想,無疑是可貴的?!读w》也指出:領導目標是實現“官無腐蠹之藏,國無流餓之民也”(第375頁)。富民、教民、使民無私,就必須發展生產、繁榮經濟、注重教育,這在今天,無疑也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上一篇:領導人才是兵家治軍治國的核心問題
下一篇:領導者的優良素質和領導集團內部的團結協調是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