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仁
1.《論語》關于仁的德治思想
《論語》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講政治領導的,也就是所謂的“為政”,其基本觀點是“為政以德”,愛民、富民、教民,要使社會安全穩定、進步發展,最基本的是進行道德教化,施行仁政,使人民明禮義、知廉恥,自覺遵守法令,維護統治階級的社會政治秩序。
為適應當時新興地主階級政治上的需要,《論語》主張“德治”。“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只有將政治統治建立在以仁德為核心的基礎上,使民明禮知恥,自覺從善遵法,統治才能鞏固。法家則認為,只有用法制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人們畏刑懼法,才能維持社會政治秩序??鬃诱J為,法制雖然可使百姓不敢干壞事,但缺少仁愛知恥之心,無自覺性,只能“民免而無恥”不能達到“有恥且格”(同上)。二者對后世領導思想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其實德治與法治并不是對立的,二者在實踐中是相輔相成的。德治是目標,是指導思想,而法治是實現德治的方法手段。
仁政德治從指導思想上要從愛民利民出發,要因“民之所利百利之”(《論語·堯曰》),其次是官員們的仁愛品德要做到“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人以時”(《論語·學而》),還要做到使人以度,超過人民民力的政舉都要力圖避免,在政治上“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公冶長》),最終實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同上),使整個社會人人明禮義、知榮辱、勤勞、文明、和諧。
2.“仁”的基本含義
《論語》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在《論語》里有100多處講到仁,仁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偟恼f來,仁是人的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和治國理政的根本指導思想,仁的基本含義是仁者“愛人”(《論語·顏淵》),仁的本源是“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是仁的出發點,仁是要通過學習、思考、修養、實踐才能達到,所以“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論語》關于仁的學說,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的普遍原則問題。據前人考證,在孔子以前,人和仁的含義尚無區別,孟子說:“仁者人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仁的思想是建立于個人如何做人,怎樣與人相處,協調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人如何奉獻社會。作為人應當有高尚的道德修養,愛親人,愛他人,愛整個社會,即“泛愛眾,而親仁”。蔡元培先生在《中國倫理學史》中說:“孔子所說的‘仁’乃是統攝諸德完成人格之名?!?/p>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子曰:‘知人。' ”(《論語·顏淵》)即仁者愛人,智者知人。注重個人道德修養,作為愛人行仁政的根本條件,修養品行道德要認真嚴肅,“修己以敬”, “修己以安人”, “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愛人、愛民從修己始,修己推人,修己行仁道?!胺蛉收呒河⒍⑷耍河_而達人?!保ā墩撜Z·雍也》)仁在人際關系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以今天的話說,就是換位思考,自愛尊人。修養個人品德最根本的是自己學習實踐鍛煉,也需要朋友之間的交流切磋,“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仁者愛人”不是不分是非善惡。人不是抽象的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對于不仁者,應進行教育警戒,損人而至犯罪者當懲之。要一生以推行仁德為己任,不懈努力,奮斗終生,“任重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仁的思想,幾千年來,哺育了中華民族大公無私,抑制強暴,主持公道正義,反對侵略壓迫,為國家為民族的獨立富強而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無數志士仁人。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千古名言;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明的中國共產黨人發出了“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 “為天下人民得解放,敢把牢底來坐穿”的豪言壯語。盡管時代不同,仁的內涵也有某些差別,但都滲透著我們民族偉大的傳統精神。
3.仁的總目標和基本途徑
仁不僅是人的道德修養準則,也是人們追求的社會理想目標。仁要“博施于民而能濟從”(《論語·雍也》)。使百姓普遍得到利益,使國家安定、穩定、和諧,平等友善地與各國人民交往“近者悅,遠者來”(《論語·子路》)。《論語》提出仁的目標是富民、教民、壽民,冉有隨孔子來到衛國,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子路》),不僅要使人民富裕,受到良好的教育,還要使人民健康長壽。哀公問政于孔子,對曰:“政在使民富且壽?!保ā墩f苑·政理》)
《論語》主張富民,但反對非法違德不義致富?!案慌c貴,人之所欲也,不以道得之,不處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墩撜Z·述而》)樹立正確的貧富觀,采取科學的貧富調節政策,是實現社會公平、公正、正義、和諧、穩定的基本途徑。
《大學》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目標使老有所養,幼有所教,壯有所用,人人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實現這一切都要從提高所有人的素質著手。“自天子以至庶人,壹皆以修身為本”,提高人的素質,不只指人民,首先是各級領導者。“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團結內部,聯系群眾,“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除了政策法制之外,必須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質。
《論語》提出要在全社會倡導忠義誠信。仁者必信,“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人與人之間要相互誠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立身處事,“言必信,行必果”。忠信是人立身處世之本?!把圆恢倚?,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論語·衛靈公》)
上一篇:《尚書》對領導者品德素質要求的論述
下一篇:《貞觀政要》的人才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