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締造中華文明
文明始于城,帝國與長城相始終;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一起締造了中華文明,城和長城共同見證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中心城市出現在以血緣宗法分封制為社會治理體系的夏代,而長城出現在從分封制向中央集權郡縣制轉變的戰國時期,從戰國之后到大一統帝國時期的秦漢、隋唐、明清等時期,均修造有大量的長城。因此,城和長城一起,共同見證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
中華文明由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共同構成,缺失游牧文化的中國文化,是不可想象的。陳寅恪先生早就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自從長城修建以來,長城內外逐漸形成了農牧兩大統一體。從修建形式上講,長城似乎是一條有形屏障防御線,把農耕社會與游牧社會分割開來,實則不然,長城作為防御體系兼具一定的開放性,對內反映在長城的修建要與周圍環境諸如地形、耕地、水源及前方、后方構成聯系,對外則表現為通過千萬座連通長城內外的關隘而將農耕和游牧地區緊密地聯系起來。農耕與游牧是東亞大陸兩種基本的經濟類型,也是中華文明的兩個彼此不斷交流的源泉,歷經數千年相互融合、互為補充,它們匯成氣象恢宏的中華文化。中華文明史中不但有以“耕”為核心的文化,也有以“牧”為核心的文化,正是兩者的碰撞、交流、融合和演進,才締造了優秀的中華文明。
長城地帶農牧之間自史前時期就進行著持續的、規模日益擴大的文化交流。長城地帶各民族對中國古代文化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充分體現了以農業文化為主導向四周輻射、各民族文化呈多元不平衡發展并向中原文化匯聚的特征。農業文化和游牧文化互相交流碰撞、相互借鑒吸收,在和諧共生、共同發展中創造了絢麗多姿而偉大的中華文明。
上一篇:內向型的地理環境
下一篇:冶金術自西亞經甘肅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