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造紙術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這里所說的紙,一般是指用植物纖維做原料制成的。最初的造紙法是摹仿漂絮法而產生的。它與養蠶繅絲有密切關系。1957年在陜西西安灞橋一座西漢墓葬里,發掘出一疊麻紙,被稱為“灞橋紙”。它是目前考古發掘出來中國最早的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證明造紙術是在西漢時期發明。東漢時,造紙技術進步很大,紙的質量有明顯提高,和帝時,宦官蔡倫利用擔任尚方令官職的機會,廣泛吸收民間造紙經驗,創造性地使用樹皮、麻頭、舊布、舊魚網等植物纖維為造紙原料造紙,把造紙技術提高到新的水平。105年(和帝永興元年)監制出一批良紙,稱“蔡侯紙”。蔡倫改進造紙技術,為紙的大規模生產和推廣使用開辟了道路。兩晉、南北朝時,造紙業獲得較大發展,造紙原料增多,質量提高,產量增加。紙張普遍使用,取代了笨重的木筒和昂貴的縑帛,成為主要的書寫工具,造紙術的發明對于文化的保存、交流和發展有巨大貢獻,也為印刷術的發明準備了條件。公元7世紀時,造紙術經由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傳入阿拉伯。1150年從阿拉伯傳入歐洲。16世紀后,由歐洲傳到北美洲,后逐漸傳遍全世界,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杰出貢獻,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光輝一頁。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路南石林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