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讖緯之學
兩漢時期一種把經學神學化的學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讖者,驗也”。它是巫師或方士制作的一種隱語或預言,作為“預決吉兇”的符驗或征兆。《說文解字》:“緯,橫絲也”。“緯”與經相對,是方士化的儒生編集起來,以神學迷信附會解說儒家經典的各種著作。“讖”往往依托于經,“緯”中也往往夾雜著讖語。讖、緯都是宣揚天人感應的,把經學神學化。兩漢之際,由于王莽與劉秀的政治需要,讖緯神學盛行。王莽借以篡漢,劉秀借以復興。中元元年(56年),光武帝宣布圖讖(有圖有字)于天下。此后,今文經與讖緯迷信結合,形成以《白虎通義》為權威文獻的官方哲學。魏晉之際,玄學興起,讖緯衰落。自南朝劉宋始,歷代統治者都禁止讖緯,讖緯之書遂大量散失,剩下的只是零篇斷簡。其中除迷信部分外,也包含有一些古代科學資料。如《河圖》說:“地恒動不止。”《河圖開始圖》說:“陰陽相薄為雷。”《春秋·元命包》說:“陰陽激為電。”這些都是寶貴的古代自然科學知識。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法制文化·謀反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貢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