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學·《春秋》和“三傳”·《榖梁傳》
《榖梁傳》的接受源流和寫定,諸書的記載,混亂更甚于《公羊傳》。楊士勛在《榖梁傳序疏》中說:“榖梁子,名俶,字元始,魯人。一名赤。受經于子夏,為經作傳,故曰《榖梁傳》。傳孫卿,卿傳魯人申公,申公傳博士江翁,其后魯人榮廣大善《榖梁》,又傳蔡千秋。漢宣帝好《榖梁》,擢千秋為郎,由是《榖梁》之傳大行于世。”《論衡·案書》記作“榖梁寘”,《漢書·藝文志》顏師古注則作“榖梁喜”。究竟是哪一個字,已經無法考定,后人習慣上則多作“榖梁赤”。至于授受源流,和《公羊傳》一樣,存在著明顯的脫漏。
《榖梁傳》的寫定晚于《公羊傳》,學術界并無異說。值得注意的是,《公》、《榖》二傳,不僅文體相同,都是問答體,而且內容相同者約占十之二三。如果按照古人的記載,二傳同出于子夏的傳授,出現內容上的相同本來是毫不足怪的。但具體地加以比較,有的地方卻相同得很難用師承家法的原因來作解釋,例如僖十七年“夏,滅項”,二傳的釋經文字幾乎全同。同時,《榖梁傳》在解釋經文的文字里,還出現過七處“或曰”、“傳曰”,一加核對,就發現是《公羊傳》的說法。所以,《榖梁傳》和《公羊傳》是同源異流、同本異末的兩部著作,同以闡釋經文的“微言大義”為主,同為問答體,但寫定的時間則《榖》晚于《公》。《榖梁傳》之于《公羊傳》,有異說甚至駁論,則是兩家經師在傳授過程中在局部問題上發生的歧義,表面上似乎是學術上的不同意見,實質上卻是在野的《榖梁》學派和當權的《公羊》學派在作“誰是正統”的政治爭奪。爭奪的結果是兩派并列于學官。
但是無論在漢朝還是后代,《公羊傳》的影響都明顯超過了《榖梁傳》。這是因為《公羊傳》有發明開創之功,而且有大學者、大官僚董仲舒、公孫弘等人的宣揚并且嘗試著運用到政治生活里 (參見下節)。《榖梁傳》后出而未能轉精,雖然為戾太子和漢宣帝所賞識而在官方爭得一席之地,但它的牌子不如《公羊傳》老,質量也不見得更高,所以歷代學者多數還是崇奉《公羊傳》,以之為《春秋》釋義的宗子,《榖梁傳》一派雖然多方努力,但終究難于擺脫庶出旁支的地位。
上一篇:中藥學·《本草綱目》之前的中藥學·《本草經集注》——《本草經》的補充和發展
下一篇:詩文評·名著簡介·《滄浪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