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學
劃時代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向傳統的封建偶象發動了猛烈的沖擊,儒家經典被搬下神壇而被視為一般意義上的史料。當時在學術界影響很大的胡適提倡用歷史考證法來重新研究歷史,即通過對史料的排比、歸納、分析、考證以揭示史料本身形成演進的軌跡。把這種方法使用于古史考辨并提出了大量新意見的學者是顧頡剛。顧氏提出了著名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其中心思想是:古史本是上古的零星傳說,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而不斷被附益、被豐富。史學家的任務就是剝離偽造附益而求得信史,至少也要依靠謹嚴的考證方法弄清不同時期的作偽情況。
在胡氏和顧氏的倡導下,史學界掀起了一股疑古思潮。幾乎所有西漢以前的典籍都被按照這種觀點、方法受到重新檢驗。1926年起,顧氏將有關的文章結集出版為《古史辨》,共計出版七冊。這一派學者也被人稱為“古史辨派”?!洞呵铩方泜髦械慕浟x已經在多數學者中間破產,因而《公》、《榖》二傳相對地受到冷落也就順理成章,僅有的一冊《榖梁真偽考》(張西堂著)也主要是從史料學的角度著眼的。關于劉逢祿、康有為挑起的《左傳》論爭,本世紀二十年代以來,在疑古和信古的兩派學者之間得到了更深入的討論。討論的涉及面大體有三:
上一篇:《唐律》學
下一篇:四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