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文化·八閩藝術·戲曲
福建戲曲始于唐代百戲。唐咸通年間(860—873),名僧宗一“南游莆田,縣排百戲迎接”(《景德傳燈錄》卷十八)。據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考證,百戲在內容和形式上是豐富多彩的,已初具音樂、舞蹈、故事情節相結合的規模。
唐末五代,福建木偶戲已經常在民間演出。木偶外形“曲直不差,短長合度”,雕刻奇巧,活動自如,能“藏機關以中動”,表演起來“手舞而足蹈”,“左旋而右抽”,達到了“貫彼五行”,“超諸百戲”(《閩南唐賦》卷一)的藝術效果。
宋代,福建不僅有歌舞、百戲、傀儡的表演,而且還出現了以唱、念、做、舞蹈綜合在一起,表現一個完整故事情節的演出。在劉克莊的筆下,莆田地方戲曲唱腔高亢激越,“哇淫奇響蕩眾志”;念白悠揚頓挫,怒斥巧辯,折服眾人,“瀾翻辦吻矜群愚”,“呵斥侫幸驚侏儒”;做功、舞蹈逼真生動,輕曼優美,“效牽酷肖渥涯馬”,“亦如曼倩負逸氣”;甚至連化妝也形象分明,“徂公加之章甫飾,鴆盤謬以脂粉涂”(均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四十三)。當時莆田地方戲曲不僅在演唱上精彩,而且其劇目內容也相當完整感人,如千年來喜見樂聞的楚漢相爭、霸王別姬,“縱談楚漢割鴻溝”,“聽到虞姬直是愁”(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由于有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使“鄰翁看罷感牽絲”,達到“空巷無人”“一國狂”(均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二十一)的地步。從劉克莊的詩詞中,我們可以知道宋代戲曲劇目的題材已相當豐富,有歷史劇周武王攝政、西門豹治鄴、霸王別姬、夜奔昆侖奴、東漢東晉故事,有傳奇昆侖奴獻寶,有神話故事夸父追日等。
南宋時期,福建民間戲曲還流傳到國都臨安。據《西湖老人繁勝錄》載,當時臨安福建傀儡藝人組織——鮑老社達三百余人之多。閩南漳州一帶,演戲之風甚熾,遭到朱熹、陳淳等一些理學家的反對,可見其社會影響之大。
明嘉靖、萬歷以后,弋陽腔、昆山腔以及高腔、四平戲等先后傳入福建,對以后福建戲曲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弋陽腔一唱眾和的幫腔形式,至今還保存于閩劇、莆仙戲的演唱中。同時,流傳于各地的民間戲曲與不同方言的結合,孕育了不同的聲腔、劇種。清代外來大量戲曲的傳入,更加強了這種趨勢。如來自荊湘唱二簧的亂彈,傳入閩西后吸收了潮音戲、西秦戲及當地木偶戲和民間“中軍鼓樂”,形成了后世閩西漢劇。又如從浙江往江西傳入閩西北泰寧縣梅林鄉一帶的徽班,吸收了當地的民歌、小調和道士音樂,形成了梅林戲。清代是福建戲曲發展的重要時期,現代所知的福建地方劇種,至此基本上均已形成。
明清時期,隨著福建人大量移居臺灣,福建戲曲亦在臺灣廣為演唱。福建藝人還漂洋過海,到東南亞、琉球國等演出,給海外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古以來,福建民風素喜熱鬧,鄉民多愛看戲。昔時,未有戲院,演戲均在廟庭或曠野之間,鑼鼓一響,男女老少趨之若狂,雖在數里或數十里外,也不以為遠。福建民間演戲主要為了節慶娛樂,祈福祭神。節日演戲大都在除夕至正月十五,七月十五至月底,八月十五等。除年節外,凡遇神誕、還愿等,各地亦斂金演戲酬神。福建民間神靈眾多,神誕日達一、二百天。有些重要神祇誕辰,甚至演戲經日不息。由此可見,敬神是促進福建戲曲繁榮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福建不少宗族在每年祭祖時,往往要演戲來酬謝祖先的保佑;富豪人家逢婚娶、誕子、祝壽、中舉、升官、發財、喬遷等喜慶,有時也要演戲慶賀,頌禱吉祥。
戲劇的繁榮和方言的繁雜,使福建成為全國地方劇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據《中國戲曲劇種手冊》記載,各省主要地方戲曲劇種,山西省有二十三個,福建省有二十二個,居全國第二位。福建戲曲主要有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閩劇、薌劇、漢劇、四平戲、竹馬戲、北路戲、平講戲、庶民戲、三角戲、梅林戲、詞明戲、傀儡戲、布袋(又稱掌中)戲、皮影戲以及外來的京劇、粵劇、越劇、黃梅戲等,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數種:
(1) 莆仙戲
多數學者認為,莆仙戲源自唐前,成于宋,盛于明清,至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被稱為古典戲曲的活化石。
莆仙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傳統遺產和獨特的風格。在劇本方面,至今尚保存著五千多個傳統劇目和八千多個劇本,幾乎囊括了古南戲的全部劇目。在音樂方面,更是集古代戲曲音樂之大成。其曲牌名出于唐宋大曲的有梁州序、降黃龍、八聲甘州等十二首;與大曲有關的有采蓮歌、迎仙客、梅花引等十二首;其曲牌名同于唐宋詞調的有沁園春、泣顏回、浣溪沙等六十五首;同于諸宮調的有勝葫蘆、石榴花、出隊子等八首;同于南宋唱賺的有賺、縷縷金、越恁好等五首。傳統的莆仙戲樂隊只有司鑼、司鼓、司吹三人,這種伴奏形式保留著宋元古戲的遺制。從文獻和出土文物中,我們可以看到,宋元戲曲伴奏就是以鑼、鼓、板、笛為主。
在表演形式方面,莆仙戲有獨特的風格,很多動作由傀儡戲演化而來,具有夸張性和動作性強的特點。如表現騎馬的舞場臺步,總是一跳一踢,開打時總是一沖一蕩,跟傀儡戲的動作基本相同。
(2) 梨園戲
梨園戲是閩南方言區中最古老的一個劇種,是宋元之際南戲入閩后,與晉江泉州地區民間歌舞伎藝、百戲、雜劇、傀儡戲等相結合形成的劇種。它較多保存宋時雜劇動作,如生角出場,立在門廉外,左顧右視,振袖端帶,而后才開始行進;又如旦角整容,雙手撫發,左右傾視,然后雙手各掀衣角,整理弓鞋,而后冉冉步出臺口。其動作多古舞姿態,如旦角翹袖、折腰、盤旋、舞扇、大垂手、小垂手、獨搖手等。早期傀儡戲、弄子戲對它也有影響,至今還保留有“進三步,退三步,三步到臺前”;“返頭越角,回頭轉向”傀儡戲、弄子戲的表演程式。當然梨園戲在長期演出過程中也形成了“十八步科母”的表演程式,有了如“舉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臍,拱手到下頦,毒錯到腹臍”和“指手對鼻,偏觸對耳,提手對乳”等基本動作規范。
梨園戲分大、小梨園。大梨園為成人班,俗稱“老戲”,又分“上路”和“下南”兩個流派?!吧下贰迸稍趥鹘y劇目中保留了一些珍貴的南戲劇目,如《朱文鬼贈太平錢》《王魁》、《蔡伯喈》等,內容以表現婦女的不幸遭遇為主,表演風格較為古樸哀傷。“下南”派的傳統劇目中,許多都是國內不見經傳的戲文,如《范睢》《梁灝》《岳霖》《周德武》等。表演風格較為粗獷、詼諧,保留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小梨園為孩子班,傳統劇目多取材于民間傳說,反映男女愛情和悲歡離合,如《陳三五娘》《胭脂記》《呂蒙正》等。表演風格柔雅、精致、纏綿、優美,多載歌載舞。
(3) 傀儡戲
福建素有“木偶之鄉”的美稱,早在南宋時期,閩南一帶傀儡戲就十分盛行。
傀儡戲傳入福建后,形成閩西木偶戲和閩南木偶戲兩種不同流派。其中以泉州的閩南傀儡戲最為著名。泉州線偶身高約二尺半,由頭、軀干、四肢三個主要部件構成,頭用樟木雕繪,披發戴冠,身著服飾,造型一如真人。制作工序分為刀刻和彩繪兩部分,采用的刀法和筆法大都保留唐代人物畫的傳統技法。泉州戲偶頭雕已成為聞名海內外的工藝品,其名師雕刻的作品,已被列為國家保護文物。泉州線偶的提線最少有十六條,最多達二十四條,如若騎馬,連人帶馬就有三十多條。由于線位布局細密,線規程序嚴謹、操作技藝精湛,故表演細膩逼真,動作準確傳神,飲譽海內外。
泉州傀儡戲的傳統劇目,總數達七百余出,其中保存了一些歷史說部所未見的劇目,彌足珍貴。劇目中不乏鴻篇巨制,如《目連救母》規模宏大,可以連演七夜。另外《張飛私奔》《張飛弄貂嬋》《韓湘子》《劉禎祥》《越跳檀溪》《怒鞭崔廣》《搶盧俊義》《竇滔》等古老的劇目,則為其他地方劇種所罕見。
泉州傀儡調把“節拍”遵唐制稱為“撩拍”,可見其淵源于唐代的音樂文化。
上一篇:青藏文化·世界屋脊的信仰·總論佛本
下一篇:草原文化·縱橫捭闔馳天下·成吉思汗的軍事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