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吳越的生產方式及習俗·蠶桑生產及習俗
在吳越經濟文化中,蠶桑的歷史也很悠久。早在河姆渡文化時,便已有種桑養蠶織絲痕跡。吳越地區是中國蠶桑繅絲的發源地。春秋時期,蠶桑業也較發達。吳王夫差一次就送伯嚭“雜繒四十匹”。唐宋以來,江南的絲織業重新成為全國的中心。到了明代,植桑繅絲業發展到高峰。嘉興府海鹽縣“桑柘遍野,無人不習蠶矣”(天啟《海鹽縣圖經》卷五)。湖州府“尺寸之堤,必樹之桑”(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九)。當時,杭、嘉、湖、蘇是蠶桑業的主要基地。而到了近代,蠶桑業更加發達,甚至成了農民的主業。據三十年代統計資料,浙江省七十五個縣中,有五十八個縣養蠶,其中三十多個縣是專業養蠶縣。
那么明中葉以后,吳越地區的蠶桑絲織業為何會那么繁盛呢? 最主要的是商品經濟觀念的深入人心。明中葉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愛穿絲綢服裝。隨著絲綢需求量的增加,絲綢價格越來越好,植桑養蠶業前景越來越看好。太湖周圍的農民畢竟不是山溝溝里人,他們的商品經濟頭腦很好,那一行業好賺錢,他們就干那一行業。以前,養蠶是副業,現在則因為養蠶經濟效益好,紛紛棄田養蠶。據《補農書》作者張履祥估計,植桑養蠶收入,效益比種水稻高三倍以上。蠶桑之利,厚于稼穡,誰不動心! 于是,農民們紛紛將水田改成桑樹地。據記載,桐鄉“以蠶代耕者什之七”。到了近代,中外貿易繁榮。當時,絲、茶是中國的大宗出口商品。由于海外市場看好中國的絲織品,價格扶搖直上。于是,全國各地的商人紛紛云集太湖流域,收購絲繭。因出口需求的猛增,吳越地區的蠶桑絲織業越加發達。至今,太湖流域仍是我國最大的蠶桑基地。
養蠶業利潤雖高,但風險也很大。蠶寶寶很容易生病,受一分病就歉收一成,嚴重的甚至全損無收成。當時,自然科學落后,不知用藥醫治,還以為蠶神在作怪,于是形成了種種禁忌、祭祀習俗。
蠶禁忌大致有三種:養蠶期間,禁止生人進入蠶室,值采罷蠶子,始允許生人進去,稱“蠶開門”、“蠶關門”。顧祿《吳趨風土錄》稱“三、四月為蠶月,紅紙粘門不相往來”。在蠶室內部,養蠶娘須遵守各種禁忌,如忌光、忌風、忌抽煙、忌各種臭氣、忌花花綠綠的衣服、忌大聲喧嘩、近傾搗、敲擊門窗、槌錫箔、說淫穢語言,忌未滿月產婦作蠶娘,忌產婦孝子入家,忌酒酸五辛等。甚至在平時,蠶農講話也要避諱,如忌“亮”、忌“僵”、忌“伸”、忌“蝦”、忌“爬”、忌“蔥”、忌“四”。
祭祀、酬神活動也有多種形式。“殺布種”:是吳江地區流行的一種儀式。每年農歷十二月十二日,養蠶人家都要備酒食鮮果糕,祭祀灶神。 先泡了濃茶噴灑到蠶卵布片上,或在布片上撒些鹽粒,然后將蠶種收藏好,稱“撒布種”。到農歷十二月二十四再將蠶種取出,撒去邊班鹽屑,拿到河里去漂洗一下,晾干后收藏到第二年谷雨時就可收蟻養蠶了。據說,經過這一儀式,蠶病就少,蠶花就可望得到豐收。其實,這是一種對蠶種進行消毒的古老方法,只是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而已。
迎蠶神。盛行于吳江等蠶區,過去每到清明前,民間藝人挑了付擔,擔上放馬名王菩薩像,到蠶戶門前高叫“蠶將軍來哉!”然后就手敲木魚、小鑼唱起來:“馬名王菩薩到門來,又進蠶花又進財。……”儀式結束,蠶家則贈藝人以米糧。這是一種祈豐收儀式。藝人則以紅紙剪成貓獅之形,稱“蠶貓”、“蠶獅”,送蠶戶貼于門首,以此鎮鼠——蠶的天敵。桐鄉、崇明等地,則是在蠶忙前夕,民間藝人身背有黃蟒蛇的竹簍,至蠶戶門前唱《贊蠶花》:“青龍到,蠶花好,去年來了到今朝。看看黃蟒龍蠶到,二十四分穩牢牢。當家娘娘看蠶好,繭子采來像山高。”
謝蠶神。盛行于桐鄉一帶,每至農歷四月二十八,備酒菜、水果、糕點,齋供蠶神嫘祖和馬頭娘。(本節參考《吳越民間信仰民俗》等)
上一篇:青藏文化·雪域藝術·藏戲
下一篇:安徽文化·十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觀·融自然與人文于一體的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