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文化·甘肅的藏傳佛教·甘肅的藏傳佛教寺院
甘肅與西藏之間的藏傳佛教關系悠久,源遠流長。西藏的佛教各派如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等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甘肅建立過自己的寺院。而寺院是傳播藏傳佛教的地方,可以說寺院就是學校,喇嘛就是教師,佛經就是教材,寺院成為文化教育的象征。
(1) 藏傳佛教各派寺院的興建
地處絲綢之路咽喉要道的敦煌是佛教興盛、傳播之地。8世紀時,敦煌等地的禪宗一度傳入西藏,并在西藏得以傳播、流行。吐蕃在征服河隴地區后,大批吐蕃部落也遷徙來到這里,藏傳佛教也隨之傳入。由于吐蕃在河隴地區對佛教的大力扶持,藏傳佛教寧瑪派也傳入甘肅。甘肅卓尼縣的卓尼寺系寧瑪派,而河州地區的蒙古土默特部,直到明朝萬歷年間,仍主要信奉寧瑪派,興建了弘化寺、顯慶寺。明正統六年(1441)魯土司(元朝武定王后裔,永樂時賜姓魯)興建大通寺。
元朝時期是甘肅藏傳佛教的重要發展時期。公元1246年8月,西藏佛教薩迦派首領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應闊端之邀,攜其侄八思巴來到涼州,第二年(1247)薩迦與闊端在涼州會晤,議定致信西藏僧侶首領,號召他們歸附蒙古。建立了西藏宗教領袖和蒙古王室的直接政治關系。涼州會晤也是藏傳佛教薩迦派在甘肅廣泛傳播的開端。由于薩迦派藉這一有利條件,得天獨厚,最為活躍。1246年建嘎達寺,后又在陽莊寺基礎上建成“薩什迦貢”。八思巴在1269年赴京經過卓尼時,留下弟子薩迦大德布日益西弘法,他將原寧瑪小寺改宗擴建為卓尼寺,后協地(卓尼土司始祖)自上下作蓋遷移到卓尼。明永樂十六年(1418)授協地世襲指揮僉事兼武德將軍,從此開始“兄為土司,弟為僧官”的歷史。八思巴的名徒跋喜饒巴爾建今迭部縣的跋喜電尕寺。跋喜饒巴爾曾陪同他的恩師入京,此寺完工后,忽必烈賜予金汁書寫的《甘珠爾》大藏經。今甘肅臨潭縣的岔道爾寺,是卓尼寺五大屬寺之一,忽必烈時期所建,寺僧們特別看重勝樂、密集、怖畏三大本尊金剛的修持和供養。以上寺院都是薩迦派的重要活動據點。與此同時,另有一些漢族佛寺,如甘肅大佛寺、河州炳靈寺等亦都改宗薩迦,致使薩迦派勢力居于鼎盛時期。
噶舉派在甘肅建寺的歷史亦早已悠久,建于宋代的極樂寺原為噶舉派,1727年止貢派僧桑布堅贊門徒桑布欽在天祝縣興建祝貢寺,到1958年有僧八十余人,轄五十個部落,是噶舉派的名寺。天祝縣的達隆寺是達隆派僧明代國師羅桑丹巴·曲吉尼瑪興建的。唐熙時,達隆華丹土登嘉措應召赴京,封大喇嘛,授權管轄天祝等地十多個寺院和十八個部落,達隆寺御賜“護國寺”,建筑宏大,興盛時僧眾達一千余人,影響很大(參看冉光榮《中國藏傳佛教寺院》)。
明朝時,甘肅藏傳佛教寺院如河州的弘化寺、顯慶寺、普岡寺,莊浪的大通寺,岷州的大崇教寺、臥龍寺、廣福寺、極恩寺、弘教寺、石崖寺,臨洮府的正覺寺、圓通寺、寶塔寺,涼州的莊浪寺、廣善寺,平涼府開城縣的圓光寺、景云寺,鞏昌府的壽圣寺等都被予以冊封。有的寺院憑藉政治勢力,在很短的時期內一躍而為西北地區的名寺之一,藏傳佛教在甘肅也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
格魯派產生后,特別是經過達賴三世的廣泛活動,原有的寺院紛紛改宗,格魯派逐漸占據優勢地位。卓尼寺在第三代土司札什癿時,其弟仁謙龍布任堪布,于天順三年(1459)從西藏學成歸來,遂改宗格魯派,把寺名改為“噶丹謝周林”,自任赤哇。康熙四十九年(1710)俄頃陳勒嘉措入京朝貢,被封“崇梵凈覺禪師”,敕賜“禪定寺”匾額,卓尼寺又改稱禪定寺。又修建參尼扎倉、居巴扎倉。乾隆年間又建天文學院、法舞學院,發展成正規的格魯派大寺,盛時有僧三千人。1912年該寺毀于兵燹。1931年第十九代土司楊積慶重建時,歷時六年完工。天祝縣天堂寺改宗格魯派后,規模日漸宏大,殿堂樓閣、深院高墻,組成景象壯觀、姿態各異的藏漢建筑群體,占地達一千五百余畝。盛時有僧八百人,號稱“天堂八百僧”。寺內有文學院和時輪金剛學院,顯密兼修,尤重密宗,培養了一批高僧,屬于西北地區名寺之一。在格魯派里有一定地位和聲望的寺院還有碌曲縣的郎木寺,建于1748年,有四大學院,其中的聞思學院采用哲蚌寺郭莽札倉教本,分十個年級,系統學習五部大論,郎木寺講學之風盛行,為川甘交界處的名寺。天祝縣的石門寺傳說為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主持擴建,羅布藏丹津事件中被毀。雍正五年(1727)重修,乾隆八年(1743)竣工,御賜匾額“格丹勒措哇”(意為宗喀巴信徒),盛時有僧五百人。
至本世紀50年代初,甘肅有藏傳佛教寺院三百六十九座,寺僧一萬七千人左右,其中活佛三十一位(冉光榮《中國藏傳佛教寺院》)。其中甘南藏族自治州有一百九十六座寺院,其中寧瑪派寺八座,薩迦派寺兩座,本教寺九座,其余一百七十七座均為格魯派(同上)。建于1711年的夏河縣拉卜楞寺是格魯派的六大著名寺院之一。天祝藏族自治縣有二十二座寺,僧八百余人。甘南裕固族自治縣約有十座寺,除藏族外,土族、蒙古族,以及部分漢族亦信仰藏傳佛教。
(2) 拉卜楞寺的建立
拉卜楞寺全名“噶丹夏珠達爾吉札西益蘇奇貝瑯”,簡稱“拉章札西旗”,后“拉章”變音為“拉卜楞”,乃成為寺名,意為“僧侶的宮殿”。康熙四十八年(1709),第一世嘉木樣(意為文殊菩薩)應青海和碩特前首旗蒙古貝勒察汗丹津邀請,從西藏返回家鄉建寺弘法。1711年竣工,首建八十柱大殿的聞思學院(俗稱大經堂),察罕丹津奉獻農奴五百作為神民,這意味著拉卜楞寺誕生之日便為政教合一的寺院。以后又陸續修建了拉章、續部下院、時輪學院、醫藥學院、續部上院和喜金剛學院,并擴建了各種佛殿,歷經二百八十多年的興建、翻修、擴建,使拉卜楞寺成為一個具有一百零八個屬寺和八大教區、六大札倉、四十八座佛殿和囊欠、五百多座僧院的龐大藏傳佛教建筑群。
拉卜楞寺以建筑宏偉、屬寺眾多、講經嚴明而蜚聲海內外,它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又一中心、西北地區的佛教圣地和最高佛教學府。它也是一所龐大的博物館,寺內有形制各異、精美絕倫的眾多佛像雕塑藝術品;有工藝精湛、形象生動的壁畫、卷軸畫、堆繡、刺繡等;有大量歷史文物與古籍,其中包括清朝政府、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及達賴、班禪多次頒賜的封誥、冊文、印鑒等、歷代寺主嘉木樣的穿戴及珍貴用具等;寺院陳列室中還有大量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拉卜楞寺也是一所藏書量豐富的圖書館,現存有6.5萬冊圖書資料,其中包括宗教、哲學、語言、醫藥、詩歌、修辭、天文、數學、歷算、歷史、建筑工藝書籍及名人著作等。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文化的精華。
上一篇:甘肅文化·甘肅的地理環境與疆域沿革·甘肅的疆城沿革
下一篇:嶺南文化·少數民族風情·畬族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