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臺灣的名稱、建置及一些地名的含義·臺灣一些地名的含義
臺灣的許多地方,在臺灣土著民族即高山族中早有名稱,只是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無法加以記載,因此有的地方雖然早有過名稱,后來隨著人群的流動或戰爭等原因的影響,無法繼續延用下去;有的一代一代留傳下來,直到漢族移民進來后,由漢族同胞用漢字加以記錄下來,也有一些則由外國人用外文加以音譯后記錄起來,然后由漢族同胞從外文譯成中文而保留下來。此外,在漢族同胞移民入臺后,也給許多地方定了名稱,外國侵略者入侵臺灣后也用他們的名稱命名了一些地方,而后由漢族同胞翻成中文。這樣,我們可以看到,臺灣地名是多方面取用的。那些地名中,有不少中間經過了改動,有過變化,不過追其原始多有其含義。
土著民族原先使用的地名,因為是后來按音記錄起來的,所以同一個地名有好幾種寫法,如宜蘭原名叫蛤仔難,也寫成蛤子蘭、甲子蘭、噶瑪蘭、噶雅蘭等;如笨港,也有寫成莽港、塭港、蚊港、魍港等;如大科坎,也寫成大嵙崁、大姑嵌、大姑陷、大嵙陷等。那些地名中,雖然有些不免使人感到奇怪,但究其原始,多有命名的含義。宜蘭,意為有陽光的地方,故也稱蘭陽。基隆,原名雞籠,高山族語的譯音,或說意為望得見海的港口,有說因該地之東有山若養雞籠子,故有此名,后再以同音改為今名。金山原名金包里,也寫金巴里,意為豐收之地。北投,原名巴達奧,女巫之意。臺北萬華,原名艋舺,又寫莽甲,獨木舟之意。士林,原名八芝蘭,意為溫泉。苗栗,原名貓里,意為平原。羅東,原名老董,猴子之意。岺子寮,原名蚵仔寮,漁村之意(蚵,魚網;寮小屋)。苓雅,也寫連雅,原名苓仔寮,意為網籬。阿里山的阿里,意為賣酒之地。和美鎮(彰化)原名卡里善,意為冷熱交界的地方。淡水原名滬尾,意為江之尾。臺中原名胡蘆墩,由土著族稱的火魯屯譯音而成,而火魯屯意為小盆地。
漢族同胞移民至臺后所用的地名,亦多有其含義。如:嘉義,原名諸羅,謂諸山羅列,或謂該地有諸羅山;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爽文領導的起義斗爭被鎮壓下去,清廷頒發詔書嘉獎當地“見義勇為”的官紳士民,于是改名嘉義。彰化,原名半線,乃高山族同胞之住處,后來漢族同胞移民增多,文化日益發達,清雍正元年(1723)改為彰化,意謂“顯彰王化”,城碑上寫有“彰圣天下丕昌海隅之化歟”云。桃園,原為一片荒野,清初乾隆年間廣東漢族同胞移民到此開發,移植了許多紅桃樹于此,數年后桃樹長大,桃花盛開,一片紅云,人稱之為桃園,久之成了地名。日月潭,也稱龍湖,古名水沙連,水里社,因潭中珠子嶼北湖面似日輪,南邊湖面似月孤,故稱日月潭。劍潭,據說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曾投劍于北,后人為紀念鄭成功故取此名。藍興堡,原名貓霧捒,因南澳總兵福建人藍廷珍于康熙年間入臺時見其地肥沃,募佃辟田,很快興旺起來,人們改稱為藍興堡以示對藍民的紀念。馬鳴山,原名叫馬龍山,意為龍馬相會之處,有人聽錯了寫成馬鳴山,一直沿用下來。陽明山,原名草山,1949年蔣介石到臺后擇此處而居,因草山有“落草為寇之山”意,故改名陽明山。等等。
外國侵略者入侵臺灣后,也按其意愿在臺灣取了許多地名或更改了一些地名,那也多有其含義的。如: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時在鯤身地方筑城堡,稱熱蘭遮,意為海上堡壘(有說意為神的贊美)。日本帝國主義侵占臺灣時,曾改牛罵頭為清水,清水為日本京都寺廟之名;改堿菜棚為關西,關西乃日本京都和大阪一帶的古稱;改葫蘆墩為豐原,豐原乃日本人常用的人名和地名;改池南為共榮,共榮乃日本軍伐主張的“大東亞共榮圈”之謂;他如改為大正、明治的,乃紀念日本天皇的。——這些帶有濃厚的殖民色彩的地名,有的改掉了,有的還在繼續使用。自然未改的還是要改的,如何改則應由臺灣同胞來決定。
上一篇:天山文化·目不暇接的考古發現與古代遺跡·古城遺址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名稱、建置及一些地名的含義·臺灣名稱的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