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別具一格的節日娛樂活動·麥西萊甫
麥西萊甫是維吾爾族集音樂舞蹈、民間娛樂和風俗習慣為一體的一種娛樂形式,在維吾爾族民間非常普及。參加麥西萊甫的人不限,一般在節假日或傍晚休息時舉行。人們聚集在一起,或吹彈擊鼓,載歌載舞;或講笑話,做游戲,極盡娛樂之能事。如碰上喜慶活動或接貴賓時,則舉行大型麥西萊甫,會更加熱鬧。
麥西萊甫的形成有一定的歷史根源。維吾爾族人早在薩滿教信仰時代就有巫術和娛神的狂歡。《魏書·高車傳》中記載:“若安全無他,則為報賽……男女無小大皆集會,平吉之人則歌舞作樂”,“高宗時,五部高車合聚祭天,眾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游繞歌吟忻忻,其俗稱自前世以來無盛于此”。古高車是維吾爾族的族源之一,維吾爾人自古以來便以載歌載舞的形式來表達勝利的喜悅和對神靈的感激。這種娛神活動后來就變成民間娛樂喜慶活動而保留下來。《突厥語大辭典》也談到,古代突厥人有一種晚會和冬天輪流舉辦的宴會,男女一起唱歌跳舞,飲酒作樂,稱為“索爾丘克”和“蘇合迪提”。史家認為,現在維吾爾族人的麥西萊甫,就是脫胎于這種古老的儀式、風俗。
新疆各地的麥西萊甫,都帶有當地生活風習的特征,形式多樣。喀什有同行間輪流麥西萊甫,季節性的野游麥西萊甫和少女們的聚會麥西萊甫等,伊犁地區有蒔蘿花麥西萊甫,黃杏麥西萊甫和同年人冬季輪流麥西萊甫等等。尤其保持了古老維吾爾族風格的麥西萊甫要數麥蓋提縣的刀朗麥西萊甫了。它的形式層出不窮,有“節日麥西萊甫”,“婚娶麥西萊甫”,“邀請麥西萊甫”,“道歉麥西萊甫”,“消除成見麥西萊甫”等。每次一舉行,常常通宵達旦,余興猶存。麥西萊甫的主要內容以激發人們的歡樂為目的,其中樂曲舞蹈占很大比例。如:“刀朗麥西萊甫”以“刀朗木卡姆”的序曲開始。先由一人獨唱,緊接著開始對舞。男女舞者隨著高昂熱烈的舞曲變換各種舞姿,速度越來越快。有些人體力不支而相繼退場,最后堅持下來的即是“舞皇”,“舞后”,得到眾人的稱許。
除歌舞之外,麥西萊甫還有各種游戲娛樂形式。像伊犁地區冬季在同齡人之間輪流舉行的麥西萊甫上,流行《花與茶》的游戲。往一蘋果枝上捆上花朵,插在一只大蘋果上,做成“古麗巴合”象征冬季的花園。將“古麗巴合”同一杯茶放到一托盤上。參加者捧起托盤,依次小心傳遞。在傳遞過程中,如盤中的茶水潑出或“古麗巴合”倒下來,就要受罰。每人接到傳過來的托盤,就要朗誦詩歌,接受者邊接邊用詩歌作答。實在朗誦不了詩歌的話,也可講個笑話,表演個節目。
許多地區的麥西萊甫都是有組織的。領導小組成員由參加者推選,他們是麥西萊甫的組織者,也有權對那些不經允許而離開現場、無故遲到、歌舞中破壞秩序等違反紀律的人進行“審訊”、“裁決”和“懲罰”。被“懲罰”者或要從家里拿來水果招待,或做種種令人發笑的表演。維吾爾族人是具有樂觀快樂型性格的民族,他們喜歡將遵守紀律、道德等方面的宣傳,置于娛樂之中。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麥西萊甫恰恰可以幫助他們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麥西萊甫不僅是維吾爾族人不可缺少的娛樂活動,也是維吾爾族民間文藝薈萃的形式,是產生藝術家、詩人的最好的搖籃,維吾爾族歷代許多著名藝術家、詩人都曾是麥西萊甫上的活躍分子,都從麥西萊甫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原始社會文化遺址及出土文物·鵝鑾鼻文化
下一篇:齊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