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化·經學與思想·孔廣森復興公羊學
孔廣森是清代今文經學的先驅者之一。著名經學家皮錫瑞《經學通論》說:“國朝諸儒,昌明漢學,亦止許、鄭古文。及孔廣森專主《公羊》,始有今文經學。”孔廣森所著《春秋公羊通義》,既發揮了公羊學的微言大義,又運用古文經學精擅考據學,校訂文字,審音釋義,特別是利用《左傳》《谷梁傳》厘訂史實,糾正公羊學家何休《春秋公羊解詁》的錯誤,對清代公羊學的復興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孔廣森是山東曲阜人,孔子第七十代孫。他的祖父是襲封衍圣公孔傳鐸,父親孔繼汾曾任當時清政府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戶部廣西司主事。乾隆三十六年(1771),二十歲的孔廣森中進士,被選入翰林院,官至檢討,敕授文林郎。但他卻無意仕進,為官僅兩三年,便借丁母憂服闕補官之機辭歸故里,一心從事讀書著述。
孔廣森享年僅三十五歲,但他卻博學多才,而且學有專精。他曾從古文經學大家戴震受經術,又師事桐城派巨子姚鼐和常州公羊學派的先驅莊存與。他秉性聰穎,勤奮好學,在名師的指教下,不僅經、史、小學“皆沉覽妙解”,而且通數學,工駢文,擅書法。他短短的一生給后人留下了多部著作,如《大戴禮記補注》《春秋公羊經傳通義》《禮學厄言》《經學厄言》《詩聲類》《少廣正負術》《儀鄭堂駢麗文》等。姚鼐對他大加贊賞,“謂其將以孔子之裔傳孔子之學,雖康成(鄭玄)猶不足以限之”。
孔廣森影響最大的著述當屬《春秋公羊經傳通義》,該書一般稱《春秋公羊通義》。他認為孔子有帝王之德而無其位,見世道衰微,乃因《春秋》寄托自己的政治思想。《通義》是在借鑒各家的基礎上完成的,《清史列傳》便說他旁通諸家,兼采《左》《谷》,擇善而從。與孔廣森同時或以后的清代學者都很推崇他的《公羊》學研究,認為《春秋公羊通義》屬于今文經學的力作。然而,他從事今文經學研究,卻又扎根于古文經學的土壤,所以,《春秋公羊通義》從體例到內容,都貫通著古文經學家的解經方法,以至于與鄭玄、孔穎達等古文經學家的注釋進行比較時,甚至基本上看不出研究方法上的區別。他不囿門派,取長補短,不為成見所束縛,所以《通義》不僅能繼承前人成果,對前人疏誤也能進行糾正。如何休被稱為“五經之師”,他的《春秋公羊經傳解詁》向來為人稱道,而孔廣森卻既能存其精粹,刪其支離,又能破其拘窒,增其隱陋,凡經義“有可通于公羊者,多著錄之”。這既是孔廣森對公羊學的貢獻,也是孔廣森公羊學的特征。
上一篇:天山文化·別具一格的節日娛樂活動·奴魯孜節與雪節
下一篇:寧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