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建筑·許昌關帝廟
許昌關帝廟,又稱灞陵橋關帝廟,位于許昌西郊的石梁河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昌關帝廟為紀念關羽在灞陵橋“挑袍辭曹”而修建。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創建關帝行宮挑袍碑記》記載了該年王弦道等鄉紳捐資建廟的過程。康熙六十一年夏,知許州王逾曾捐俸擴建關帝廟。據《許州八里橋重修關圣帝君廟碑記》記載,雍正十年(1732)官方對廟內建筑進行了一次維修,此后清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年間又多次維修。1920年,該廟主持宋宇平在關帝廟門前修建戲樓一座。
現存許昌關帝廟為三進院落,中軸線上有山門、儀門、鐘鼓樓、拜殿、大殿、春秋閣、廂房、道士院等,廟中古柏參天,碑碣林立。山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建筑。拜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檐硬山卷棚建筑。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硬山建筑,梁架結構為七架梁接前后抱頭梁。春秋閣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為單檐硬山樓閣式建筑,兩層通高9.6m。
廟存清代磚石結構灞陵橋一座,系利用上世紀重建灞陵橋清淤時發現的清代古橋構件重建而成。
許昌關帝廟內保存了大量珍貴的碑刻、匾額、楹聯,如“兄玄德弟翼德仇孟德力戰龐德,生解州出許州戰荊州威震九州”等名聯,被人們廣泛傳頌?!稘h關帝挑袍處》碑,明崇禎十五年(1642)刻立,是明末大將左良玉駐扎許州時所立。碑的右上方刻“重修灞陵橋”,正中大字草書“漢關帝挑袍處”。山門墻上嵌有清同治十年(1871)的《移集呈稿》碑,揭示了“商關公”的商業文化內涵及其魅力,為研究清代的稅收制度和市場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文物佐證。同時,它也揭示了商人把關羽視為“武財神”供奉起來的原因。此關帝廟內關羽和曹操同殿供奉,較為少見。
中國各地關廟眾多,有關公“頭枕洛陽,身在當陽,魂歸故里,功在許昌”之說。許昌灞陵橋因關羽“挑袍辭曹”,最能體現關羽忠義精神,正所謂“青龍偃月挑袍處,灞陵古橋留英名”。
總平面圖(文宣提供)
全景(文宣提供)
山門(文宣提供)
春秋閣(文宣提供)
灞陵橋(文宣提供)
灞陵橋石獅(文宣提供)
上一篇:佛教建筑·西平寶嚴寺塔
下一篇:道教建筑·許昌天寶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