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廟·曾子廟
曾參(公元前505年—前436年),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字子輿,孔子的學生,以孝著稱,被人尊稱為曾子。他認為“忠恕”是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據傳以修身為主要內容的《大學》,是他的作品。
曾子廟位于山東嘉祥縣城南17.5公里滿硐鄉南武山之陽,因為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曾參被改封為宗圣曾子,所以曾子廟又稱宗圣廟。
曾子廟坐北朝南,長260米,寬100米,占地2.6萬平方米。廟內原有建筑30座,殿廡八十余間,圍以紅色墻垣。主要建筑在南北中軸線上及其兩側,分左、中、右三路,共五進院落。
三坊是曾廟大門外的三座附屬建筑,均為四柱三楹的石坊。中坊正對曾子廟大門,上鐫“宗圣廟”三個楷書大字。其他兩坊東西相對,東坊上鐫“三省自治”,西坊上鐫“一貫心傳”。中坊前為一高大的紅漆照壁,灰瓦覆頂,上飾鴟吻。
宗圣門是曾子廟的大門。為三間懸山式建筑,長12.08米,寬8.06米,高7.5米,門扉6扇,楣飾閥閱,綠瓦覆頂,上飾鴟吻、跑獸、仙人。
景勝門、育英門二門位于第一院落兩側,東西相對,東曰“景勝”,西曰“育英”。二門形制相同,均長9.5米,寬6米,高5米,三開間懸山式建筑,灰瓦覆頂,上飾鴟吻。
戟門是曾子廟的二道門。長11.8米,寬8米,高7米,形式與宗圣門同。戟門兩邊設有角門。
宗圣殿坐落在中心院落的后部,是曾子廟的主體建筑。大殿七楹五間,通長34米,進深18.85米,兩檐九脊歇山式,通高15米。四周回廊,22根水磨石柱擎托梁架。門前兩石柱平雕云龍戲水,其余平雕菊花、牡丹等花卉。頂覆綠瓦,脊上浮龍曲折蜿蜒,頂角怪獸千姿百態,鴟吻、游仙栩栩如生。殿內頂上建有八角蟠龍藻井。前面20扇和后面4扇門窗均透鑲梅花。殿門上方有木匾一幅,上書“道傳一貫”,為清朝雍正皇帝御筆。殿內曾設透雕龍鳳的木龕,并設有曾子彩色塑像,兩側曾設有他的弟子子思和再傳弟子孟軻的塑像,“文化大革命”中均被破壞。殿前建有月臺,高1.5米,東西長18米,南北寬13.8米,是祭祀曾子的地方。
東西廡位于宗圣殿前兩側,東西相對,皆為五間硬山式建筑,各長18米,寬9米,高6.8米,是供祀曾子弟子木主的地方。
寢殿在大殿后面,為五脊歇山式建筑,原祀有曾子及其夫人公羊氏的塑像,殿在1966年倒塌。
三省堂在東跨院內,與宗圣殿平行。為紀念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語而建。堂后有齋宿所、神庖、神廚。以上建筑,均已倒塌。東跨院內兩邊各有側門,正南門為“慎獨門”,出自曾子“故君子必慎獨也”之語。慎獨門與戟門平行,通向第一進院落。
萊蕪侯祠是曾子父親的祠堂,位于宗圣殿兩側,始建于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擴修。祠內建有啟圣殿、復圣殿、崇德祠、報功祠,詠歸門是萊蕪侯祠的正門。啟圣殿是萊蕪侯祠的主要建筑,殿闊五間,東西長20米,寬10米,高8米,頂覆綠瓦,為五脊歇山式建筑。殿前有月臺,殿內原有曾子父親的塑36像。復圣殿位于啟圣殿后,是曾子父母的寢殿,早年倒塌。報功祠原祀曾子長子曾元及其妻高陽氏;崇德祠原祀曾子次子曾申和夫人顏氏。二祠位于啟圣殿前,同為硬山式,各三間,長11米,寬6.5米,高6米。
萬歷碑亭位于戟門左前方,建于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為重檐八角歇山式,由12根石柱擎托,頂覆綠瓦。內置“重修宗圣廟碑”一座,碑身高大。碑亭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石碑被砸斷,1981年修復。
御碑亭位于宗圣殿正前方,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為重檐八角,攢尖式建筑,上覆黃瓦,小巧玲瓏。內置“宗圣曾子贊碑”一座,系乾隆皇帝御筆,碑亭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僅存御碑。
涌泉井位于萬歷碑亭前方,井右立石碑一座,上刻“涌泉井”三個隸書大字。井和碑同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意在紀念曾子“事親至孝”。
上一篇:祖宗廟·無諸廟(閩越王廟)
下一篇:名人廟·武則天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