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廟·伏羲廟·石家莊新樂人祖廟
伏羲又稱庖犧,是三皇之首,為上古時期東夷族的著名首領,生于成紀(今甘肅天水)。因洪荒東遷,寓伏羲臺處繁衍生息。據史料記載,伏羲正姓氏,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作甲歷,定四時,發現歷法規律;始婚姻,制婚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教漁獵,以充民之庖廚;造琴瑟,制禮樂,教民以樂;觀天時,察地利,創天圓地方之說;創《河圖》,制《洛書》,是記錄古代科學萌芽的結晶;明陰陽,創八卦,使中華民族由蒙昧野蠻開始進入文明時代。伏羲功高蓋世,光照千秋,故被后人尊為中華民族雙文明領袖,人文之祖。
新樂縣城東北4公里何家莊村東約二百米處,古稱野臺。以伏羲臺人祖廟為中心,總面積一千多畝。此處也稱羲臺,臺上有羲皇古廟,俗稱人祖廟,又稱伏羲廟。始建于漢代,為紀念伏羲的功德,歷代均有過重修和增建。其中心為伏羲殿。殿內伏羲巍然端坐,殿額橫置兩匾,上書:“開天明道”、“亙古一人”。其周圍舊有鐘鼓樓、前后殿、東西配殿、屋宇近百間。臺廟一體,高低錯落,前后貫通,左右對稱,主配分明,結構嚴謹,形成眾星捧月的格局。氣勢磅礴,雄偉壯觀。農歷三月十八日是伏羲祭日。千百年來,每逢祭日,成千上萬的羲黃子孫扶老攜幼前來朝拜祭祀,熱鬧非凡。該廟在1973年遭破壞,1993年重修,恢復主體原貌。
古臺通高8米,由上下兩層組成。上層按伏羲八卦磚砌,下層用黃土堆積。臺周舊有伏羲城,1973年被破壞,土城東西約二百米,南北約四百米。曾出土陶鬲、罐和銅戈等。《史記》載趙武靈王十七年(公元前309年)曾登此臺望齊、中山之境。羲臺為商周時期古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伏羲臺建有山門(元代建筑),原有鐘鼓樓,東西兩側配廟12個。八卦臺建有伏羲正殿、后殿(1994年復建)。伏羲臺樹立著古代碑刻10通,記錄著伏羲臺的歷史及歷代變遷和伏羲氏之功績。伏羲臺及其周圍發現新石器石斧,商周、戰國、秦漢青銅器、陶器等文物79件,是伏羲臺各個時期的歷史見證。
上一篇:名人廟·孔廟·甘肅靜寧文廟
下一篇:神靈廟·城隍廟·福建三明市沙縣城隍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