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廟·老子廟(太清宮)·河南鹿邑太清宮
此太清宮位于鹿邑縣城東十里的太清宮集,相傳此處是老子的誕生地。太清宮始建于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名老子廟。唐朝帝王尊老子為圣祖,以老子廟為家廟。唐高祖李淵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封老子為始祖,大興土木為老子建造宮闕。唐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創(chuàng)建祠堂,稱紫極宮。武則天在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追封李母為“先天太后”,擴建李母廟為洞霄宮,俗稱后宮,規(guī)模宏大。唐玄宗李隆基于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加封老子為“高上大道,金闕天皇大帝”,并親自為《道德經(jīng)》作注,御書全文,并立《道德經(jīng)注》碑一通;至天寶二年(公元743年)他又下詔改紫極宮為太清宮。相傳當時前宮祭祀老子,后宮祭祀李母。兩宮中間隔有清靜河,河上有會仙橋。周圍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虛無殿、清靜閣,將太極殿環(huán)抱其中。太清宮建筑風格頗似長安王宮。占地八頃七十二畝,周圍四十里,樓臺殿閣六百余間。
宋代真宗皇帝趙恒自稱道君皇帝,曾撥重金重建太清宮,使其規(guī)模更大,并于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親率群臣朝拜太清宮,冊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先天太后之贊碑”、“會真橋記”等碑刻。
宋末“靖康之亂”使太清宮及所附諸多建筑毀于兵火。金代曾予重修。元朝尊崇道教,朝廷頒布旨令太清宮、洞霄宮屬國家保護。元末太清宮一帶屢遭水災,大部分建筑被毀。至清康熙年間,復在原址重建太極殿。
太清宮現(xiàn)存主體建筑太極殿五間,鐵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九件,望月井一眼。洞霄宮僅存清代建筑三圣母殿五間,娃娃殿三間,宋碑一通。
太清宮的主體建筑太極殿,單檐歇山頂,頂復黃色琉璃瓦,南龍北鳳,中置獸馱葫蘆寶瓶,兩端飾龍頭形大吻,上插劍把。垂脊裝點仙人、小獸。檐下斗拱重昂五彩,象鼻形昂嘴。五架梁,有檐柱,覆盆老子廟(太清宮)式青石柱礎。格扇門窗,梁枋彩繪。大殿內(nèi)塑有老子金軀,殿前有銅鑄八卦煉丹爐。
太清宮鐵柱是紀念老子之物。因老子曾任周朝史官,在朝堂上做大事記錄。為此,后人尊稱老子為“柱下史”,故此在建廟時就在廟中立一鐵柱。據(jù)鹿邑縣志記載,鐵柱“高八尺,圍尺有八寸,舊志為唐時舊物”。
太清宮原有碑刻甚多,曾達百余通。由于兵火災害、風雨的剝蝕和人為損壞,已所剩無幾。最近發(fā)掘出的唐代《道德經(jīng)注》碑,為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所立。碑高3.7米,寬1.2米,厚1.36米,碑身兩面刻字,每面22行,每行51字,皆為隸書。此碑是太清宮現(xiàn)存時代最早的帝王御碑,對研究老子《道德經(jīng)》和太清宮的歷史以及書法藝術(shù),都具有重要價值。現(xiàn)存先天太后之贊碑,位于洞霄宮東南百米處,是我國道教同類碑刻中最大者。此碑系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正月二十日,北宋真宗皇帝趙恒朝拜太清宮時,為拜謁老子的母親“先天太后”所立,宋真宗御書并篆額。碑高6.3米,寬2米,厚0.67米。碑身撰文21行,每行41字,皆為楷書。其石質(zhì)優(yōu)良,歷經(jīng)千年碑文仍然清晰,實屬瑰寶。
鹿邑縣城東北角,曾經(jīng)高聳著一座圓柱型建筑,名曰“老君臺”,又叫“升仙臺”、“拜仙臺”。據(jù)說始建于唐代,后經(jīng)宋元明清增修,漸成一龐大建筑群。可惜已被歷代兵火戰(zhàn)亂毀壞。此臺高13米,臺上面積765平方米。臺上建有一座廟院,南面為山門,臺中正殿三間,為古硬山式出廈建筑。上覆黃色琉璃瓦,五脊六獸,格子門窗。正殿的壁面鑲嵌兩塊明代碑刻,左刻“猶龍遺跡”,右鎊“道德真源”。殿內(nèi)奉老子塑像一尊,高三米許。老子塑像兩側(cè)有青石碑刻對聯(lián)一副:“開張?zhí)彀恶R,奇逸人中龍。”相傳乃宋代書法家陳摶手書。正殿東西兩側(cè)各建有明清時期的配殿。左配殿南山墻外亦樹有鐵柱一根,為尊稱老子“柱下史”之標志。臺上有古柏l3棵,虬干蒼郁。
上一篇:祖宗廟·倉頡廟·河南濮陽倉頡陵
下一篇:名人廟·岳飛廟·浙江杭州岳飛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