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銳不可當
鄭國夾在晉和楚之間,是兩大超級強國的爭奪重點。不跟晉國作戰,就得跟楚國作戰,這是個多災多難的國家。
晉成公的進攻迫使鄭國轉而投靠了晉國,這又引起楚莊王的不滿。
從公元前606年至公元前603年,楚國連續四年對鄭國發動戰爭,以懲罰其背叛行為。接連不斷的打擊使鄭國實力消耗殆盡,實在堅持不下去了。情不得已之下,鄭國故伎重施,與楚國簽訂協議又站到楚國一邊。鄭國是楚國擴張的重要一環,而鄭國為了保全自己,其外交之善變恐怕是春秋歷史中最有趣的一段。
一年后,即公元前602年,晉國召集中原五國在黑壤舉行會議。鄭國在受召之列,要不要去呢?鄭襄公沒有主意了,公子宋認為晉國與楚國都不能得罪,索性就兩邊倒吧。既聽楚國的,也聽晉國的。
兩邊倒就是沒有立場了。
楚莊王不能接受鄭國兩邊倒的政策,很快在公元前600年楚莊王統兵攻進鄭國,要懲罰鄭襄公的背叛。此時“夏日之日”的趙盾已經去世,晉國中軍元帥由郤缺接任。他率軍馳援鄭國,并與鄭軍聯手,在柳棼之戰中挫敗楚軍。
這一仗的勝利,使鄭國的老百姓相當高興,拍手稱快。但是鄭襄公的哥哥子良卻非常擔憂地說:“這不是國家之福啊。”
鄭襄公想想也是,楚強鄭弱,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怎么辦呢?等著楚莊王再次兵臨城下嗎?不行,干脆啊,就先向楚國投降吧。
就這樣,鄭襄公主動向楚莊王表示投降。鄭國剛與楚國和解,晉國便率領宋、衛和曹等國殺了過來。鄭國只好又與楚國決裂,又歸附晉國。唉,你說鄭國辛不辛苦呢?歸附楚,則晉來攻;歸附晉,則楚來伐。想兩頭討好,結果兩頭得罪。
辛苦固然是辛苦了,但也只有這種騎墻政策才勉強能保全國家。
果然鄭國被迫歸附晉國后,楚莊王又興師動眾地前來攻打。
士會率晉國軍隊入援鄭國,在潁水戰役中擊退了楚軍的進攻。為了將鄭國建設成為對抗楚國的橋頭堡,晉國要求中原各諸侯派出軍隊駐扎在鄭國,以防備楚軍的再次入侵。
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楚軍再度攻入鄭國境內,攻占了鄭國的重鎮櫟邑。看來諸侯聯軍雖然駐在鄭國內,卻仍然不能抵擋楚軍兇悍的進攻。鄭國大夫子良認為晉國和楚國“不務德而兵爭”,都是沒有信用的國家。“晉楚無信,我焉得有信?”鄭國也不必再講什么政治信用了。看清這些霸國的真實嘴臉后,鄭國只有一個最高戰略,就是如何保全自己。
楚莊王在控制鄭國的同時,也企圖控制陳國。鄭國和陳國都與楚國相鄰,是楚國進入中原地區的第一道門戶。陳國的外交政策與鄭國差不多,都是屬于墻頭草的類型。但是陳國的軍事力量不及鄭國,而且距離晉國較遠。這使得在晉和楚爭霸中,它的戰略地位不如鄭國,受災程度也較輕。
如果說鄭國是晉楚爭霸的第一戰場,那么陳國則是晉楚爭霸的第二戰場。
公元前606到公元前604年,楚莊王連續討伐鄭國。這把陳國嚇壞了,還沒挨楚國打擊就投降了,兩國簽訂了和約。
第二年(公元前603年),趙盾率晉和衛聯軍攻打陳國,以懲罰陳國投降楚國之舉。在晉國的巨大壓力下,公元前601年,陳國終于背叛楚國,轉附晉國。緊接著楚國便發兵攻打陳國,陳國只能與鄭國一樣選擇投降楚國。
晉國馬上又糾集多國部隊前往討伐陳國,但是這次討伐由于晉成公的病逝而中途作罷,使陳國僥幸得以躲開一次戰禍。不過陳國即便躲過一次外患,但卻沒躲過內亂,這次內亂的起因是很荒唐的。
我們在翻閱中國歷史時,發現自秦以后的歷史故事似乎翻來覆去缺乏新鮮感。可是春秋戰國時代卻不同,很多故事在后世是很難見得到的。為什么呢?因為秦以后是君主專制時代,而春秋時代君主也想專制,卻很難。在權力相互制衡的時代,故事當然精彩得多了。
卻說陳國有個大夫叫“御叔”,他有一個貌美如花的妻子,叫“夏姬”。但是御叔艷福不深,很早就死了。美艷的夏姬風情萬種,令陳國國君陳靈公、大夫孔寧和儀行父三人都拜倒在她羅裙之下。這樣,君臣三人就擁有同一個情婦。
陳靈公在這種事上頗為大度,他與兩個臣子共同擁有一名情人也不吃醋,甚至關系更加密切。三個人還一同穿著夏姬的內衣,在朝中亂開玩笑。雖然陳國夾在晉楚兩霸之間,茍延殘喘,但陳靈公不思進取且胡作非為。
大夫泄冶看不下去,向陳靈公規勸說:“國君與臣子公然淫亂,還把夏姬的內衣穿在身上。這事讓人知道可不好,還是快把夏姬的內衣收起來吧。”
孔寧與儀行父得知后,在陳靈公的默許下殺死了泄冶。
泄冶被殺后,再沒有人敢規勸了。這三個花花公子愈加色膽包天,玩笑越開越大。
在公元前599年夏季的某天,三位花花公子又一起到夏姬家中玩。幾杯酒下肚后口無遮攔,胡說八道,拿夏姬的兒子夏徵舒來開玩笑。
陳靈公笑著對儀行父說:“徵舒長得蠻像你的啊。”
儀行父聽了之后,也笑著對陳靈公說:“我看他長得也很像你。”
站在一旁的夏徵舒聽得面色鐵青,難看死了。無緣無故被拿來當做下酒的笑料,真是奇恥大辱。他轉身到了馬房,拿了一張弓出來,正好陳靈公正要離開。他搭箭上弓,沖著陳靈公就是一箭。只聽得陳靈公一聲慘叫,箭矢正好射穿了他的胸膛,當即倒斃在地。
此時孔寧與儀行父被嚇得酒意全無,趕緊逃跑了。
這兩位花花公子除了泡女人外,也沒什么本事。想想待在陳國不安全,夏徵舒已經豁出命去了,兩人一商量干脆逃到楚國去了。
陳國太子也聞風而逃,逃到晉國避難,夏徵舒索性自立為國君。
陳國夏徵舒叛亂,給楚國提供了出兵的絕佳理由。
且不說楚莊王心里打什么算盤,逃到楚國的孔寧和儀行父兩位花花公子也向楚國苦苦哀求,請求出兵平定夏徵舒的叛亂。
公元前598年,楚莊王借口平定叛亂,出兵陳國。并且發布公告,對陳國民眾說:“大家不必驚慌,我們前來只是為了討伐作亂的夏徵舒。”
楚軍勢如破竹,很快擊垮了夏徵舒的抵抗。
夏徵舒兵敗被俘,并被處以車裂的酷刑,即五馬分尸。
夏徵舒死了,他那位風流的母親夏姬呢?夏姬是春秋時代神奇的女人,她的故事與息媯一樣充滿神奇色彩,這個女人的故事我們放在后面再詳細講。
楚莊王并非單純助人為樂,而是別有用心。平定夏徵舒之亂后,他乘機將陳國并入楚國的版圖,成為楚國的一個縣。在夏徵舒叛亂的時候,陳國大夫申叔時正出使齊國。他回國后,陳國已經成為楚國的一個縣了。申叔時看到這種情形,簡單匯報了出使齊國的情況后,就跑回自己的家中躲起來了。
楚莊王很生氣,派人把申叔時叫過來,問他:“夏徵舒大逆不道,殺害國君,寡人出兵討伐并殺了他。各諸侯國及各縣的長官都前來慶賀,只有你不來慶賀,這是什么道理?”
申叔時并不慌亂,他對楚莊王說:“我可以辯解嗎?”
楚莊王說:“可以。”
申叔時回答道:“夏徵舒弒殺國君,罪大惡極。大王討伐并殺死他,這是您的仁義。不過我聽說過這么個故事,有人牽著牛去踐踏別人的田地;另一個人阻止他并把他的牛給搶走了。牽著牛去糟蹋別人的田地,這固然是不對。但是因此就搶了人家的牛,這種懲罰未免太重了。大王號令諸侯國出兵時,口號是討伐有罪之人。現在卻將陳國變成楚國的一個縣,那就是貪圖陳國的財富了。您的所作所為,不就像那個故事嗎?阻止別人的牛糟蹋田地,卻又把人家的牛搶走了。”
楚莊王聽了后,對申叔時說:“說得好,可惜別人沒有跟我說過這些道理。那么寡人歸還陳國的土地,這樣行吧?”
申叔時說道:“這就好比把別人的東西揣在自己懷里,然后又取出來還給人家,總是比不還的好。”
楚莊王為什么這么爽快地答應申叔時,歸還陳國的土地呢?
這里是有原因的。
陳國被楚國所滅后,鄭國嚇壞了。這給鄭襄公一個警告,楚國人狼子野心,一有機會就乘機把別人的國家給滅了。看來還是歸附晉國比較好,鄭襄公拿定了主意,主動又投靠了晉國。
這件事讓楚莊王明白滅掉陳國只有一個后果,就是其他諸侯國都會轉而投向晉國的懷抱,這樣的結果無疑會大大削弱楚國的力量。所以聽了申叔時的一番話,楚莊王也樂得順水推舟,做個人情。把逃亡晉國的陳國太子迎回來,立為國君(陳成公)。
陳國復國后,公元前597年初,楚莊王又一次統率大軍討伐背叛的鄭國。
令楚莊王沒有想到的是鄭國的抵抗異常頑強。
看來去年楚國滅陳一事,還是讓鄭襄公擔驚受怕了。豁出去了,跟楚國人拼了。楚軍包圍鄭國都城達十七天之久,沒有能破城,但鄭國已經快抵擋不住了。
怎么辦?
鄭襄公在無奈之下,又想到了投降。唉,這被壓迫的日子不好過啊。還是先占卜一下吧,看看大神有什么啟示吧。
占卜的結果出來了,即投降不吉利!
戰也不成,降也不成,還有第三種選擇嗎?
有。
做什么呢?
哭!
于是一大群人跑到太廟那兒去哭,后來連守城的士兵也跟著哭了。
一時間,哭聲彌漫整個都城。把楚國人給打動了,也把楚莊王給打動了。當然楚莊王除了被打動之外,也考慮到鄭國軍民現在眾志成城。正所謂哀兵必勝,還是不要輕舉妄動的好。
楚莊王下令楚軍后撤,以免受到鄭國漫天哭聲的影響。鄭國人趕緊趁著楚軍暫時后退的時機,搶修在戰斗中毀壞嚴重的城墻,獲得一口喘息之氣。但是很快楚軍又兵臨城下,一場更大規模的攻城戰開始了。
鄭國寄希望于晉國的救援,可是晉國人的表現令人失望。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晉國軍隊的影子卻一直沒有出現。在楚軍的強大攻勢下,鄭國人浴血守城三個月,最終被楚軍破城。楚軍穿過城門,昂然在城市中心大道行進,鄭襄公被迫投降。他光著上身,牽著一只羊,出來迎接楚莊王。
鄭襄公料想鄭國的命運大概就到此了,楚國四處擴張以來,滅掉的國家已不計其數。但他還是抱著一絲僥幸心理,對楚莊王說:“我既得不到上天的福佑,又沒有效忠您。以致您懷恨在心并興師問罪,這都是我的過錯。即便您把我俘虜到江南并放逐于海濱,我也沒有怨言;如果您要把我國的土地賞賜給各諸侯國,我也無話可說。不過如果您還念及昔日兩國的友情,延續鄭國的社稷,我將全力侍奉您,您就把鄭國當做楚國的一個縣看待。如果這樣的話,就是您天大的恩惠了,也是我的心愿。”
楚莊王的左右聽了之后都說:“不可答應這個要求,我們現在費了這么大的力氣才得到鄭國,不能還給他們。”
聽了大臣們的議論后,楚莊王說:“鄭國國君不簡單,能夠屈居于人下的,必然對民眾也講信用,我看鄭國還不可以滅亡哩。”
楚莊王下令大軍后撤三十里,以示對鄭襄公的尊敬,然后同意與鄭襄公簽訂城下之盟。鄭國又一次向楚國投降,為了約束鄭國的反復,楚莊王要求鄭襄公的弟弟前往楚國作為人質。
與楚國相比,晉國的反應速度可謂遲緩。楚軍對鄭國的進攻總計持續了數月之久,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對于要不要援救鄭國,晉國政府仍然沒有能下定決心。到了六月份,晉軍最高司令部才正式決定出兵援助鄭國。
晉軍傾巢而出,一場晉楚之間的巔峰對決拉開序幕。
這是在晉楚城濮之戰三十五年后,又一場深刻影響春秋時代歷史的大戰役。
上一篇:鑄就霸業-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長岸水戰-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