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第一次弭兵之議
楚國想向北擴張重新控制鄭國,可是東部卻受到新興國家吳國的牽制,大大影響了楚共王的北進戰略。要爭奪中原,鄭國這個跳板的戰略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用軍事打擊難以奏效,那么就用非軍事的手段吧。怎么做呢?以重金來拉攏鄭國。
當年鄭國脫離楚國而去,主要是楚共王在鄭和許兩國爭端中支持許國而得罪了鄭國。現在送上重金,算是對當初判決的一個補償。這時鄭國君主鄭成公上臺僅三年,顯然他的政治經驗還是不足的。他希望與晉和楚兩國都能和平共處,但是這可能嗎?
公元前582年,鄭成公前往楚國的鄧邑,與楚國的公子成會晤。
這次會晤在晉國人看來是背叛,是鄭國重新投靠楚國的證明。其實鄭成公并沒有這樣的想法,在國際事務上他太過于幼稚。去了楚國之后,他又馬不停蹄地前去晉國訪問。晉景公正對鄭成公的背叛行徑感到震怒,不想鄭成公居然自投羅網,便以勾結楚國人為由將他抓起來投入監獄中。
弱國無外交,這就是個例子。
鄭成公糊里糊涂地成為階下之囚。
可是晉國人還不肯善罷甘休,中軍元帥欒書親自率軍攻入鄭國。此時鄭國群龍無首,伯蠲作為鄭國談判代表,前往晉國進行交涉。可是狂妄的晉國政府竟然不顧“兩國交兵,不殺來使”的傳統,悍然下令處死伯蠲。
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鄭國只能向楚國求援了。
楚軍總司令,即令尹子重經過認真研究后,決定采取圍莒救鄭的戰術。
莒國是晉國的盟國,而且實力很弱。在一年前,巫臣出使吳國途經莒國時,發現莒國居然不修戰備,連城墻都破損嚴重。他對莒國的國君說:“你們的城墻太破了。”莒國國君居然回答道:“我們國家位置偏僻,靠近蠻夷區,有哪個國家想打我們的主意呀?”巫臣正色地說道:“不可這樣想,雄心勃勃,想擴張疆土的人多的是。所以強國林立,都想著到國外掠奪。一個勇士睡覺的時候也不忘關上窗戶,更何況一個國家呢?”但是莒國國君并沒有把巫臣的勸告當一回事。
在楚軍的猛攻下,莒國不修戰備的弱點暴露無遺,先是渠丘城被圍。這座城破損嚴重,根本無法抵御楚國人的進攻。守軍一戰即潰,都逃往都城,楚國軍隊輕松地占領了渠丘城。莒國軍隊在戰斗中俘虜了楚軍的將領公子平,子重讓人前往與莒國政府交涉,說:“你們不要殺他,我們歸還你們的戰俘。”莒國政府拒絕了楚軍的要求,處死公子平。子重率楚軍包圍莒國都城,這座都城的城墻同樣是不堅固的。在楚軍的猛攻下城墻倒塌,楚軍攻占莒城。而后楚軍又乘勝追擊,再下鄆城。
楚軍只用了十二天的時間,連續攻破莒國三座城池,占領莒國。
晉國利用吳國騷擾楚國的東境,楚國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在楚軍攻打莒國的時候,同時派人前往聯絡秦國。秦國乘機聯合白狄,攻打晉國的西境。在這種情況下,欒書不得不從鄭國撤兵,回國抵抗秦軍的進攻。
對于晉國人來說,對付鄭國有一張王牌,就是自投羅網被擒的鄭成公。只要鄭成公還在晉國人手中,那么鄭國人遲早要乖乖聽話的。但是在強國夾縫中生存慣了的鄭國人,還不乏有外交謀略的人才。鄭國大夫公孫申認為,晉國越把鄭成公當做要挾的工具,鄭國越應該顯示出不在乎的模樣。他在公卿會議上提出:“我們應該要做出另立國君的姿態,并且出兵攻打許國。不派人前往晉國談判,我們越發不在乎,晉國人就越可能釋放我們的國君。”
鄭國軍隊出兵包圍許國,這是做給晉國人看的。顯示我鄭國的軍事力量還是不可以低估哩,并且在次年(公元前581年)宣布立鄭成公的兒子髡頑為新的國君。
在這種情況下,晉國的執政大臣,即元帥欒書認為:“鄭國人另立國君,現在我們囚禁的只是個普通人了。不如出兵討伐鄭國,以歸還其國君為條件,與鄭國媾和。”晉國一方面虛張聲勢,聯合齊、魯、宋和衛等國再次出兵鄭國;另一方面積極與鄭國談判,最終達成和解協議,釋放鄭成公歸國。
公孫申的計劃獲得成功,然而伴君如伴虎。回到國內的鄭成公追究在他被囚禁期間,提出另立新君的大臣,結果公孫申與他的弟弟兩人都被逮捕并處死,這種結果使我們想到了明代于謙的下場。在君主時代,君主們儼然凌駕于國家利益之上,視國家利益高于君王利益的愛國者往往遭遇悲慘的下場。
晉楚兩國的爭霸,進入相持階段。就像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陣地戰中陷入僵局一樣,雙方的爭霸都沒有獲得實質性的進展。晉國以吳國遏制楚國,楚國則以秦國牽制晉國。晉國伐鄭,楚國攻莒。幾個回合下來,仍然旗鼓相當。
在這種背景下,兩國休兵的呼聲開始高漲。
晉楚和談的契機是從一個楚國俘虜開始的。
這個俘虜名叫“鐘儀”,是楚國鄖邑長官。他在公元前584年楚國攻打鄭國時被鄭軍所俘虜,后來押送給晉國人,這樣鐘儀就被囚禁于晉國的軍府。
兩年后(公元前582年),晉景公到軍府巡視時,見了被囚禁的鐘儀。他就問左右:“那個戴著南冠被關押著的人是誰呢?”左右的人告訴他:“這個人是鄭國進獻的楚囚。”南冠就是南國的帽子,因為這個典故,后來坐牢的人被稱為“南冠”和“楚囚”,便出自于此。如南明夏完淳的詩集叫《南冠草》,即用此意。
一個楚國的俘虜在囚禁中仍然衣冠齊整,表現出非凡的氣質。這令晉景公很驚奇,便差人把鐘儀召到面前,問了他一些問題。晉景公先問鐘儀的出身家世,他答道:“先人是樂師。”景公又問:“那你會奏樂嗎?”鐘儀回答道:“先父就是樂師,我怎么能不學奏樂呢?”
景公讓人把琴抬過來,鐘儀當場演奏一曲,演奏的是家鄉的曲子。景公又問道:“你們的君主為人怎么樣呢?”鐘儀答道:“這不是小臣所能知的。”景公再三追問,鐘儀就說:“他當太子時早晨要向令尹子重請教,晚上要向司馬子反請教,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晉景公認為鐘儀這個人有修養,回答問題很得體,他把這件事告訴士燮。士燮是晉軍中出類拔萃的將領,他長于戰略。這點得益于其父親士會的教導,父子兩人都是晉軍中名將。士燮這個人雖然是晉軍重要將領,但他并不窮兵黷武,而是積極考慮與楚國的和解。現在國君突然提起楚國的戰俘鐘儀,士燮很敏銳地抓住這一話題,對晉景公說:“這位楚囚真是一個君子。您為什么不將他釋放,以促成晉和楚兩國的和解呢?”士燮的聰明在于他并不說晉和楚和解的主張出于自己,而是借楚囚鐘儀來委婉表現出自己的傾向。
鐘儀被晉景公釋放回國后,向楚共王匯報了晉國人求和的愿望,楚共王決定派太宰公子辰出訪晉國。這是一次破冰之行,晉和楚兩國的關系開始出現轉機。
晉景公對公子辰的來訪積極回應,于次年(公元前581年)也派使臣前往楚國回訪。就在兩國外交關系迅速好轉的關鍵時候,統治晉國達十九年之久的晉景公的身體狀況開始惡化。這一年的五月,他將國君的位置傳給了太子州蒲,這就是晉厲公。一個月后,有一天晉景公覺得肚子發脹,跑去蹲茅坑。不料一不小心,掉到茅坑里死了。
晉景公是晉國國力由衰轉盛的關鍵人物,在他即位之初,晉國即遭遇到邲之戰的失利。在楚莊王的有生之年,不敢與楚國爭鋒。在這種情況下,晉國政府審時度勢,將擴張的重點放在打擊赤狄上,重振晉軍的士氣。繼而在鞍之戰中大敗齊軍,再現中原霸主的雄風,并且恢復與楚國勢均力敵的局面。
由于晉景公突然病故,使晉楚和談陷入僵局之中。此時宋國的執政大臣華元挺身而出,促成晉楚停戰休兵。
華元與晉國的元帥欒書及楚國的令尹子重的私人關系都不錯,他聽說晉和楚兩國政府已經互派使臣往來。作為晉楚爭霸受害國之一的宋國,當然希望看到這兩個霸國能夠罷戰休兵。這不僅是宋國人的意愿,也是中原諸侯國的共同愿望。
公元前580年的冬季,華元不辭辛苦往返奔波于晉和楚兩國之間,為實現和平局面而努力。
在與楚國弭兵的同時,晉國政府也與秦國媾和。
兩國約定談判的地點設在晉國的令狐,屆時晉國新任國君晉厲公與秦國的秦桓公都將出席。到了和談的日期,晉厲公抵達令狐。而秦桓公抵達黃河西岸后,卻猶豫不決了。在秦晉兩國關系史上,秦國的表現是令人稱道的,其歷屆政府的信譽都很好。雖然秦晉一直處于敵對狀態,但是在晉景公病重的時候,秦國人還是很義氣地派了一位名醫來給晉景公看病;相反,從史書記載來看,晉國人一直是比較狡詐的,也不太講信用。
秦桓公心里估摸一下,要是東渡黃河到了晉國的土地上,難以保證人身安全。不行,不能輕易自投羅網。秦桓公就派了一個名叫“史顆”的官員,渡過黃河,作為秦國代表與晉厲公簽約。晉厲公一看,也派了郤犨到河西,與秦桓公締約。
歷史上把這次晉秦之會稱為“夾河之盟”,夾河之盟可以看出秦國人實際上仍然對晉國人極為不信任,事實上很快晉國人就證明了這點。
公元前579年,在華元的努力下,晉楚兩國終于實現了為世人所矚目的弭兵。
這年五月,晉國和談代表士燮與楚國的和談代表公子罷和許偃就實現和平舉行雙邊會談。這次會談地點是在宋國都城的西門外,可見宋國在晉楚和談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晉楚談判代表并于五月四日達成協議,簽訂草約,這份草約的內容如下:
“晉楚兩國不得互相出兵侵犯對方,兩國要同仇敵愾,遇到災難時相互幫助。如有哪國侵犯楚國,則晉國出兵討伐之;如果晉國受侵犯,則楚國出兵討伐之。兩國的民眾可以友好往來,不得設置障礙,應保證道路暢通。兩國如有意見不同時,應協商解決。對于背叛的諸侯,則共同討伐。如果誰違背此約定,神明誅之。而且要毀滅其軍隊,再不能享有其國家。”
秋季,晉國政府派郤至出使楚國,對楚國執行和約的情況進行考察。
楚共王設宴款待郤至,當郤至正要進去赴宴時,突然鐘鼓齊鳴。郤至一聽,所奏之樂是國家君主相互宴請時才使用的樂曲,他趕緊后退幾步。楚國司馬子反趕緊跑來對郤至說:“天色已晚,國君正等著你哩,快進去吧。”
郤至正色地說:“現在你們以這種隆重的禮儀來歡迎小臣,小臣擔待不起。試想想如果我國國君前來,還能使用什么禮儀呢?”子反一聽,不當一回事,回答道:“如果兩位國君相見,還要奏什么樂曲呢?就互贈一支箭了。”
郤至一聽,便反駁道:“如果互贈箭矢,那就大禍臨頭了。宴會上的禮節,原本是天下太平時諸侯相互朝見的禮節。如果按您說的互贈箭矢這種做法,那是亂世禮儀崩壞的做法。”不過入鄉隨俗,郤至還是以客人的身份,接受了楚國高規格的宴請。
回到晉國后,郤至將這件事告訴了士燮,士燮判斷:“楚國人不遵守禮節,肯定也沒有信用可言,我看這個停戰協定是長不了的。”
晉楚的和解是春秋史上一件重要的事情,又被稱為“弭兵之會”。這既是晉楚勢均力敵、誰也無法打垮對手時的妥協性產物;同時也是以宋國為代表的中原諸侯國在飽受戰亂后,希望實現和平的一種意愿。
這次聲勢浩大的弭兵行動,注定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可以說兩國停戰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實現真正的和平,而是各懷鬼胎。特別是晉國人,像郤至和士燮這些人滿口禮儀道義,而實際上晉國的所作所為并不像自己宣稱的那么有道義。
晉楚的爭霸剛剛因“弭兵”而偃旗息鼓時,晉國人馬上調轉槍頭,對準了西部鄰國秦國。準備利用與楚國休兵的最佳時機,一舉擊垮秦國,解除來自西面的威脅。
上一篇:窮兵黷武-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管仲其人-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