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晉靈公之死
趙盾與晉靈公之間的沖突,其禍根起于立儲之爭。
晉靈公本來是晉國太子,合法的君位繼承人。由于晉襄公英年早逝,當時還是太子的晉靈公年紀尚小,史書上沒有記載其具體的年齡。從當時他母親穆嬴還抱著他東奔西跑看,年齡應該不會超過五六歲。由于太子年幼,執政大臣趙盾想另立公子雍。只是因穆嬴夫人的苦苦哀求,晉靈公才勉強保住君位。這也為后來晉靈公與趙盾的沖突埋下禍根。
年幼的晉靈公即位第二年,就想撤掉趙盾中軍總司令的職位。
這時晉靈公還是個娃娃,不可能有什么主見,這個主意很可能出自母親穆嬴夫人。只是這個陰謀策劃得實在拙劣,為了削奪趙盾的權力,士穀成為接替中軍元帥的人選;同時提拔梁益耳、箕鄭父和先都三人。
這個計劃不僅僅是向趙盾奪權,也是對軍方高層的大規模改組,涉及三軍高級將領的利益。這無疑為激化軍隊高層的矛盾,以及眾卿家的博弈,甚至自相殘殺鋪平道路。目的是削弱軍隊在政治中的絕對領導地位,重新奪回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力。
陰謀的拙劣之處在于打擊范圍太廣了,別忘了軍隊仍控制在元帥趙盾與副元帥先克手中。趙盾不必親自出面,先克也要為捍衛自己的利益而挺身而出。
先克很聰明,他并不直接反對晉靈公的計劃,只是旁敲側擊:“狐氏和趙氏兩大家族對晉國有巨大的功勞,作為君主,不可以廢棄他們的功勞。”這句話說得十分高明,因為在立儲之爭時,狐射姑遭到慘敗,遠走他鄉,狐氏集團已退出晉國政治核心。可是先克卻將狐氏和趙氏兩家同時抬出來,只是表明自己是持公正之論。而真正意圖卻只有一個,即警告晉靈公,趙氏家族的功勛不可忘,趙盾之職不可撤。
先克的表態使晉靈公的幕后黑手穆嬴夫人知道趙盾的地位一時間是無法撼動的,便不敢再提軍隊高層大換血的事。
但是緊接著發生了一件血案,即中軍副司令先克被刺殺身亡。
以史書上的記載,先克被刺起因是他曾經霸占晉大夫蒯得的土地,蒯得一直想報仇。正好晉靈公要提拔箕鄭父、先都、士穀和梁益耳四人,由于先克出面干涉,四人升遷無望。于是遷怒于先克,便與蒯得相勾結,策劃了這起暗殺事件。
歷史真相是否如此?這實在很難令人相信。很明顯,刺殺先克對于箕、先、士和梁四人并沒有什么好處,頂多就是出口惡氣。倘若只是一兩人意氣用事倒也罷了,如果四位軍方高層都這樣心胸狹窄并沖動行事,未免不合常理。
筆者認為歷史的事實很可能是先克之死主要是因為與蒯得之間的土地糾紛,蒯得背后有晉靈公和穆嬴夫人勢力的支持。趙盾利用先克之死,羅織罪狀,強加于箕鄭父、先都、士穀和梁益耳,使這四位高級將領全部遭到處決。這是對反趙集團的大清洗,并且借此趙盾給剛上任不久的晉靈公一個下馬威,鞏固自己在軍隊及政府中的地位。
晉靈公在君臣第一回合的較量中敗下陣來,趙盾儼然成為無冕之王。他以大夫的身份主持諸侯會議,作為君主的晉靈公有一種被架空的失落感。
然而晉靈公仍然擁有趙盾所沒有的資本,即君主的寶座。
隨著晉靈公漸漸長大成人,他與趙盾的矛盾日益公開化。
養尊處優的晉靈公從小在宮廷中長大,沒有經歷過什么磨難,這與其父襄公和祖父文公的經歷有很大不同。他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多數世襲君主固有的陋習,如荒淫、奢侈、殘暴。還未成年的晉靈公有孩子氣的一面,他喜歡在高臺上用彈弓朝著臺下的人群彈射。看到人們驚慌躲避的樣子,他便露出不懷好意的笑聲。
隨著年齡的增長,巨大的權力培育出心靈的惡之花。他變得喜怒無常,對手下人動輒采取嚴厲的懲罰手段。或許這是一種發泄方式,以緩解被趙盾壓制的苦悶。有一回,一位宮廷廚師獻上的熊掌沒有煮熟,勃然大怒的晉靈公立即下令殺死這個倒霉的廚師。
這件事被冷眼旁觀的趙盾所利用,他充分發揮輿論的力量。很快街頭巷尾議論紛紛,國人對晉靈公的荒唐殘暴深感失望。
長大成人的晉靈公對趙盾的不滿與日俱增,決心鏟除如“夏日之夏”的晉國元帥。可是談何容易呢?趙盾既把持著朝政,又是三軍統帥;晉靈公既缺乏心腹之臣的支持,又沒有軍隊力量可以利用,怎么辦呢?
他想出一個鋌而走險的方法,即暗殺。
晉靈公十三年的某日拂曉前,天空仍一片漆黑。一條人影偷偷潛入趙盾府中,藏身在一棵大樹后。其他房間都燈火熄滅,唯有趙盾的房間已閃動著燭光,透過窗戶,可以隱約見到房內的擺設。其中只有簡單的家具,沒有奢侈華麗的擺設。樸實的案幾上堆滿竹簡,后面一人端然正坐。身著官服,正在神情嚴肅地批閱文件。
房里的人是中軍元帥趙盾,屋外人是刺客鉏麂。
眾人還在沉沉入睡時,趙盾已經開始了繁忙的一天。誰說殺手冷血呢?見到這一幕,鉏麂不由感慨:“趙盾真是忠臣,即使居家也這樣恭敬莊重。他是國家之福,殺不得。可是我受命于主上,不殺趙盾便是違背君命。殺也不是,不殺也不是。無法選擇,我還是自己了斷吧。”說罷一頭撞到樹上死了。
這則記載有一個很明顯的漏洞,如果真如史料所載,鉏麂自殺前所說的話早就隨他的尸骨一同進入墳墓了,如何為他人所知?
這里就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趙盾事先得知晉靈公派刺客前來暗殺,故意敞開房門。可是庭院四周一定布滿埋伏,鉏麂沒有發現。但他臨終前的自言自語,被埋伏在四周的衛兵聽到,所以這些話就流傳下來了。
第二,趙盾原本并不知情。在兇手意外自殺之后,他就編了這么一個臨終之言。并且故意向外界透露,以彰顯自己的品格;同時放出對晉靈公不利的風聲,為以后弒君制造輿論基礎。
由于刺客鉏麂自殺身亡,趙盾抓不到晉靈公的把柄。
晉靈公卻慌了,一不做,二不休,既然偷偷摸摸的暗殺不能得逞,干脆來個明目張膽的圍剿。趙盾大權在握,晉靈公雖然貴為君主,但是要調動軍隊消滅趙盾顯然是不可能的。一個陰險的計劃出爐了,晉靈公決心利用宮廷衛隊設下鴻門宴。然后邀請趙盾赴宴,在宴會上下手。
經過鉏麂刺殺事件之后,趙盾對晉靈公加強防范之心。然而這一次,晉靈公幾乎得手了。此時的晉靈公正是年輕氣盛,做事不免浮躁。在設下鴻門宴之前,他就應該想到如果沒有得手,他必然難以逃過趙盾的報復。
九月,秋高氣爽。
在晉靈公舉辦的酒宴上,殺氣重重。
這似乎是一次私人的宴飲,趙盾只帶了一名武藝高強的護衛,名叫“提彌明”。提彌明站在堂下,密切注視著宴會的進展。宴堂上雖然觥籌交錯,但是掠過一陣陣的殺氣。作為習武之人,有一種天然的直覺。提彌明預感到將會出現刀光劍影,他毫不猶豫地大踏步走上宴堂,對趙盾說:“臣子陪國君飲酒,如果超過三杯,就不合禮節了。”暗示趙盾向晉靈公告退。
晉靈公見趙盾想告退,一下狠心,放出暗號。突然有只猛犬不知從哪跑出來,直撲趙盾。很明顯,這是一只受過專門訓練的殺人犬。迅疾如閃電,張牙舞爪。提彌明擋在趙盾身前,一邊與惡犬搏斗;一邊護衛趙盾撤向堂下。面對惡犬,提彌明全無懼色。拔出短刀,直插入惡犬的咽喉,惡犬頓時斃命。
晉靈公見惡犬失手,大呼道:“把趙盾拿下!”埋伏在廳堂兩側的武士一齊殺出。
趙盾與提彌明一邊拔劍戰斗,一邊后撤。面對數十倍于己的敵人,提彌明拼命抵擋,格殺多名武士。但是雙拳難敵數十手,最終在格斗中被殺死。
提彌明死后,趙盾身陷險境。晉靈公豢養的死士如潮水般涌來,圍住趙盾。趙盾左格右擋,眼看就要抵擋不住的時候,只見對方陣營中,有一名武士突然倒戈。晉靈公的衛士們只全力圍攻趙盾,哪里想到背后居然有人猛插一刀。說時遲,那時快,那位倒戈的武士從背后下手。一轉眼工夫,將圍攻趙盾的武士全部斬殺,并對趙盾大喊道:“元帥請跟我走!”趙盾一時也搞不清是怎么回事,還是逃命要緊。便追隨那位武士迅速逃出宮殿,擺脫追兵后逃到了一個安全的地方。
這時趙盾才緩過神來,剛要向救命恩人道謝,那武士卻“撲”地跪在趙盾面前道:“恩公可還記得我?”趙盾定睛一看,覺得此人有幾分面熟,但一時也想不起在哪見過。那位武士道:“恩公可記得曾在首山腳下救過一個差點餓死之人?”
趙盾一聽,猛地想起來了:“果真是你?”原來有一次趙盾到首山打獵,途中見有一人倒在樹旁呻吟,便走到身邊詢問患了什么病。那人名叫“靈輒”,自稱已經三天三夜沒有吃東西,餓得一點力氣也沒有。趙盾趕忙拿了些食物給他吃,靈輒吃了一半就不吃了,把剩下的那一半留下來。趙盾很奇怪,問他怎么不吃完呢?靈輒說:“我外出三年了,都沒有母親的消息,不知她是否還在人世。這里離我家不遠,我想見到母親總得帶點東西。所以我留下一半的食物,準備帶回家給母親吃。”趙盾聽了很感動,于是安慰他說:“你盡管吃飽,我再給你準備一籃子飯和肉,讓你帶回家給母親。”靈輒聽后非常的感動。
就這樣,趙盾無意間成為靈輒的救命恩人。
后來靈輒到宮廷里謀個差事,當上護衛。得知他的救命恩人竟然是當朝最有權勢的趙盾,本來以為沒有機會報答救命之恩。晉靈公為了除掉趙盾,命令衛隊在宮宴中殺死趙盾。靈輒是有情有義之人,決心要拼死救護恩人并幫助他脫險,以報答救命之恩。
趙盾聽罷一陣欷歔,當年自己不過是舉手之勞,無意中救了此人。今天得以脫險,全賴此人之助,真算是善有善報。他當下詢問靈輒的住處,靈輒不做回答,只說道:“今日得以報恩,我心已足。”說罷揚長而去。
這次賴靈輒與提彌明的拼死保護,趙盾總算躲過一劫。
年輕氣盛的晉靈公顯然沒有充分認識到鴻門宴會帶來什么結果,兩次謀害都未能成功,“夏日之夏”趙盾絕不會再給他第三次機會。如果說第一次晉靈公派鉏麂刺殺趙盾,尚沒有把柄落入他人之手,那么這次公開的謀殺,只能將自己早早地送入棺木之中。趙盾殺機頓起,晉靈公的上臺是仰賴趙盾的支持。能夠讓一位君主上臺的人,也有能力讓這位君主垮臺。
晉靈公在九月晚秋為趙盾擺下的鴻門宴,使他生命的最后一季,注定只能是秋季。
九月二十七日,趙盾的族弟趙穿在桃園殺死晉靈公。
就在趙穿殺死晉靈公的時候,趙盾為了躲避弒君的惡名,假裝成欲逃難到他國的樣子,正逗留在晉國邊界線附近。雖然史書沒有明確記載趙穿謀殺晉靈公是出于趙盾的命令,但是趙盾假裝成置身事外的姿態,仍然躲不過史官的筆伐。并且成就了一位史官的英名,這個人就是董狐。
趙穿殺死晉靈公之后,趙盾從邊境返回到了都城。雖然國君被弒,但是都城仍然顯得很平靜。作為中軍元帥,也就是晉軍總司令,軍隊牢牢地控制在趙盾手中,沒有出現什么異動。晉靈公的荒淫是眾所周知的,國人對這位惡少年君主沒有多少好感。這些年晉國仍然維系著霸主的地位,這在國人看來似乎是趙盾的功勞。即使是晉靈公的親信,在國君被弒后也紛紛地改變立場。趙盾見局面一切皆在掌控之中,心滿意足,走進太史館。
中國從很早開始,就是一個歷史觀念很發達的國家。在春秋時代,各諸侯國均非常重視史實的記錄,因而史官有著極為特殊的地位。史官的職責就是要如實地記下重大的事件,春秋時代便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倘若沒有史官的記錄,什么功啊,德啊,哪里能被后人所記得?趙盾突然想起來,后世如何評價自己那可跟史官的記錄關系很大,便跑到太史館。
太史董狐把寫完的竹簡遞給趙盾,趙盾一看,竹簡上刻了五個字:“趙盾弒其君。”
趙盾看了心里非常不痛快,便說道:“這樣記不符合事實吧,國君多次派人謀害趙某。趙某逃無所逃,只好選擇避難國外。國君死時,趙某正在逃亡的途中,遠離都城哩。”
太史董狐剛正不阿,明知趙盾大權在握,仍然毫不畏懼,上前答道:“您是朝廷重臣,主政大夫,殺死君主的人乃是您的族弟趙穿。您返回朝廷后,對殺死君主的人又不問罪,那么請問弒君之事,如果不是您指使的,又是誰指使的?”
趙盾聽了后啞口無言,只好說了幾句解嘲的話安慰自己:“唉,古詩里說‘我之懷矣,自詒伊慼’。這大概就是說我吧?”這古詩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我呀深深地懷念著祖國,卻給自己帶來了憂傷”。我是一心為國的,可是你不理解我,說罷趙盾轉身離開。
上一篇:晉楚百年恩怨的開始-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晏嬰與司馬穰苴-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