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鄭兩國的不同遭遇
巨星煌煌,照耀古今;高瞻遠矚,慮廣思深,舉措得宜,豐功偉勛;高風仰止,春秋一人!
——(明)無名氏《子產之碑》
春秋時代歷史的主旋律就是晉楚爭霸。有意思的是,面對相同的“國際環境”,兩個國家因為國民性格不同,而有著不同的遭遇。
這種不同可以高度概括成一個成語——鄭昭宋聾。
楚莊王派大夫申舟到齊國出師,商量兩國聯軍對付晉國的事情,并吩咐說:“不要向宋國借路。”同時,楚莊王又派公子馮到晉國進行友好訪問,也不讓向鄭國借路。
▲攻城云梯
此時楚國和鄭國、宋國都處于敵對關系。申舟害怕,就對楚莊王說:“鄭國是明白的,宋國是糊涂的;去晉國的使者不會受害,而我卻定會被殺。”楚王說:“要是殺了你,我就攻打宋國。”申舟把兒子申犀托付給楚王后就出發了。
申舟到了宋國,宋國就把他扣留了。宋國太宰華元說:“經過我國而不向我們借路,這是把我們的國土當成了楚國的邊邑啊!把我國當成楚國的邊邑,就是亡國。殺了楚國的使臣,楚國一定會攻打我們。攻打我們也是亡國,反正都是一樣亡國,為什么不堅持原則,先出口惡氣呢?”于是便殺了申舟。
公子友到了鄭國,被鄭國人知道了,他們把他當做路人甲,無視著讓他去了晉國。
兩者不同的國民性格是歷史和文化造成的。
鄭國因近于周室,保守周制,也是個公族執政的國家。它是春秋第一個小霸主國,也就是第一個“變革”的國家,從歷史上就樂意變通。到春秋后半期,鄭國因連受晉、楚兩國軍事和經濟上的壓迫,弄得民窮財盡,盜賊蜂起,甚至戕殺執政,威脅國君。同時卿族專橫,互相嫉視,內亂迭起。所以鄭國的內政相比他國格外難治。
幸而“時勢造英雄”,出來了一位政治家叫做子產,由他來勉強維持危局。子產也是公族出身,是子國的兒子。子國殉了國難,他嗣位為大夫。因為他特別能干,被執政子皮看中了,把大權交給了他,委托他治理艱難的國政。他細心觀察當時的國勢,任用賢才,善修辭令,以應對諸侯。寬待貴族而以猛治民,嚴禁寇盜。同時開放輿論,以集思廣益。
他先后定出了三種重要的制度:第一是劃定都鄙的制度,制定田疆,開浚溝洫,設立五家為伍的保甲制度。第二是創立丘賦的制度(據說一百四十四家為一丘,每丘出兵賦若干,這與魯國的改制相同),以增加國賦。第三是鑄造刑書,以鎮壓奸民。這第一點可以說是整理鄉制,開發農村;第二點可以說是充實軍備;第三點是成文法的公布。這三點都是針對當時鄭國情勢而建立的,是一種近于后世法家的政治計劃。這三條政策基本上代表了春秋時代政治變革的最高峰。
不斷地適應時代,進行變化,這讓鄭國能在晉楚爭霸的背景下成功存活到戰國時代。
而宋國其實是個不大不小的國家,比小國大,比大國小,是二流國家中的第一名。宋國是商朝的后代,當初周朝滅了商朝,周公優待他們,封他們為公爵,而且不用進貢。所以,宋國人一向自稱“我們是周朝的客人”,自我感覺超好,自尊心超強。所以,宋國人絕對不干“曲線救國”的事情。
宋國人的口號是:獨立自主,永不結盟。
歷史決定的鄭昭宋聾的國民性格下,鄭國成為老牌投降國,而宋國人則都是死硬的“頑固分子”。
有人統計過,城濮之戰前,鄭國屬于楚國陣營。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以晉國勝利告終,鄭國參加踐土之盟會——大規模晉楚爭霸戰開始,倒向晉國,第一次背盟。到公元前562年,晉聯合諸侯攻鄭,在蕭魚結盟——大規模晉楚爭霸戰結束,鄭國第二十二次背盟。
春秋戰國時期,非常重視信譽,盟是雙方的信義約定,而神明是見證人。然而在鄭國的舌辯之士那里,背信棄義則變成了光榮和正義的事情。
楚共王攻打鄭國,鄭國的形勢很危急,國相子駟打算同楚國媾和,子孔說:“我們和晉國這樣的大國歃血盟誓,血跡未干,怎可背盟呢?”子駟說:“我們的盟誓本來就是說‘唯有跟從強大的國家’,現在晉國不來援軍,楚國圍攻我們,那么楚國就是強大的國家了。況且同晉國盟誓是在武力脅迫之下舉行的,神靈只會保佑那些誠信的盟誓,而斥惡那些在要挾之下舉行的盟誓,因此,我們背棄同晉國的會盟不僅可以,而且還會得到神靈的同情和保佑。”子駟的這一番話,把其他人說得啞口無言。于是,子駟理直氣壯地同楚人結了盟。
因為鄭國太好欺負了,每次來都能讓它屈膝投降。上一章講過,與霸主國締結盟約是要付出代價——“成”的。既然來就能有收獲,所以晉國和楚國都樂意攻打鄭國,所以整個春秋時代,鄭國遭受小規模的入侵從來沒有中斷過,可是卻從來沒有發生過慘烈的攻防戰。
相反,宋國人在春秋時期是打硬仗最多的國家。宋國的南面就是楚國,宋國人瞧不起楚國人。楚國人很生氣,所以經常來打宋國。可是宋國人就會拼命守城,絕對不投降。
春秋時期幾次著名的圍城戰爭,都是楚國包圍宋國首都睢陽。
楚成王曾經率領軍隊包圍宋國數月,宋國頂不住了,于是向晉國求援。晉國出兵,就有了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揭開了晉楚爭霸的序幕。
“申舟借道”故事的后半段可以想象得到。楚共王兌現了自己的諾言,派出了楚軍包圍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晉國不敢對抗楚國,只是派人忽悠宋國“頂住,我們就來了”。這一回,宋國被圍了八個月,悲慘到了“易子而食”。最終,宋國人還是投降了,被迫簽訂了“城下之盟”。
不過,春秋時代,戰爭是要“成”這個目的的。像宋國這樣,就算是簽訂了盟約,因為國家殘破,國民滿腹仇恨,也不會支付多少“成”。而因為盡到了抵抗的職責,所以它的背盟也會被別國理解。
知識點思考 為什么使者不公開身份,會引發外交危機?
春秋時代,使者代表的是國家,其身份在別的國家就是國君。而一個國君所在的地方就是這個國家的土地。春秋早期,燕國君送齊桓公而出境,齊桓公就把這塊土地直接劃給燕國,就是遵守這個禮節。春秋時代的外交充滿著古典味道,使者的一舉一動都被《周禮》嚴格規定著。
上一篇:宋襄公兵敗泓水-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對外擴張-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