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大國的發展
篤公劉,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積乃倉;乃裹糇糧,于橐于囊。
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
篤公劉,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順乃宣,而無永嘆。
陟則在巘,復降在原。何以舟之?維玉及瑤,鞞琫容刀。
——(先秦)《詩經·公劉》
晉文公登位后,推舉賢良,任用有才能的人,制定官員規章,按法辦事,確立名分,培育美德。賞賜隨從自己流亡的人員和各位有功之臣,功大的封給城邑,功小的授予爵位。以培養百姓的純樸德行,撥亂反正,大量起用在晉惠公、晉懷公時代受到迫害的舊族,姬姓中賢良的人擔任內務官,異姓中有才能的人擔任邊遠地方的官。王公享用貢賦,大夫收取采邑的租稅,分給士族田地,一般平民自食其力,工商之官領受俸祿,差役按其職務領取口糧,家臣的食用取自大夫的加田。
這些措施完成后,晉文公開始了對晉國的全方位改革。這次改革是在管仲治齊的基礎上進行的,被稱為“郭偃之法”改革。
史書上對這次改革的表述是這樣的:“公屬百官,賦職任功,棄責薄斂,施舍分寡,救乏振滯,匡困資無,輕關易道,通商寬農,懋穡勸分,省用足財,利器明德,以厚民性。舉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類,昭舊族,愛親戚,明賢良,尊貴寵,賞功勞,事耇老,禮賓旅,友故舊。胥、籍、狐、箕、欒、郤、柏、先、羊舌、董、韓,實掌近官;諸姬之良,掌其中官;異姓之能,掌其遠官。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隸食職,官宰食加(家)。政平民阜,財用不匱。”
這一段話可以分作三個部分來看,從“公屬百官”到“以厚民性”為第一部分,采取任用官員、賞有功、減輕人民負擔、實行救濟政策、發展農業和商業等一系列措施來發展生產,贏取人心。第二部分是從“舉善援能”到“掌其遠官”,是用人政策。第三部分從“公食貢”到“官宰食加”,規定的是分配制度。而這一系列政策的結果是“政平民阜,財用不匱”。
“公食貢”是晉文公的主要改革,照這個改革,國君沒有自己的保留土地,他的收入主要是大夫們的進貢。照這個制度,似乎“庶人”“工商”以至“皂隸”都有所“享”,都有所得。
晉文公的改革是針對晉國原來制度的弊病的。
晉文公的新政中,就重用卿大夫,對從近官到遠官的執掌作出了規定,孔子認為這樣能守貴賤分別之度,因而給以好評,新政也體現了“庸勛、親親、昵近、尊賢”之德。晉文公在之后的一系列舉措中,“出定襄王,入務利民”,使民知義而安其生;伐原以示民以信,“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明征其辭”;大蒐示民以禮,“作執秩以正其官,民聽不惑而后用之”,終于在城濮厚積薄發,獲得了天下霸權。
▲絹本《晉文公復國圖》
晉文公任用卿大夫,在當時確實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實現了霸業,但在中央集權這一點上,雖然并未召回群公子,把權力下放給卿大夫卻可以說是退步了。
從這些方面看來,晉文公所施行的變革,是學習禮樂制度,使之施行于相對落后的晉國,而且加以制度化、系統化的過程。另外,諸侯對天子“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的朝聘制度,也是晉文公為尊王而規定的。從新政中“棄責薄斂”可以看出,在晉文公實行新政之前,晉國已有賦稅,“食貢”是國君的特權,憑“公食貢”就說國君沒有自己的保留土地過于無稽,而且后來晉國國君還是屢次以田賞人。
晉文公在晉國所施行的變革,是一個改變戎狄之俗,學習禮樂文化并對以禮為核心的等級制度的規范化和制度化的過程,同時部分繼承了先代改革的成果,通過這些舉措,改變了當時在文化、經濟上相對落后的晉國,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也為晉國稱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有意思的是,晉國的改革是抄襲了管仲的變革,可以說是全盤齊化。可是管仲之后,齊國人太過于崇拜他,所以不敢對管仲的政策進行因襲變化,以至于到戰國開始,齊國的制度都是僵化的,反而是學生晉國,從晉文公時代開始,以管仲之政為基礎,國內的改革從來沒有停止過。
這也是春秋時代,晉強齊弱的原因之一。
上一篇:天涯何處可棲身-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失衡的天平-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