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滅吳,霸業殘響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唐)李白《越中覽古》
吳王率領主力回到姑蘇城后,遇到了這么一個凄慘的處境:國庫被搬空,沒有財力撫慰軍民;貴族被劫掠一空,對吳王心懷怨恨;軍隊長途跋涉,疲勞不堪,厭戰情緒嚴重;諸侯們得知越國偷襲的消息,對霸主嗤笑不已……
短時間內,吳國根本無力抵御越國入侵。夫差只得派伯嚭攜帶豐厚的禮物去越國求和。越王勾踐估量沒有力量徹底吞并吳國,而且看到吳國送出的賄賂遠比當年越國給吳國的賄賂要多,就答應同吳國講和。
吳越兩國議和后,吳國夫差拼命在國內整頓局勢,然而夫差年歲已老,而且失去了伍子胥這等政治大家的幫助,在國內舉步維艱。越國恢復了原屬于越國的所有疆土,并重新和楚國建立了聯系,消化完勝利果實后,更加強大。
公元前476年,勾踐再次攻打吳,沒有獲得勝利,但是越國試探出了吳國虛弱的本質,并且讓越國士卒奠定了對吳軍作戰的信心。
公元前475年,越兵盡起大軍圍困吳國。
吳王夫差也打算奮起一搏,下令全國總動員,依托蘇州河抵抗越國入侵。越兵屯于蘇州河南,吳兵屯在蘇州河北。
越王將大軍分為左右二軍,范蠡率右軍,文種率左軍,所有的中小貴族私兵和越王親衛六千人,全部跟隨越王組成中陣。第二天,雙方水陸全面開戰斗。
吳軍兵力不足,無法抵抗,堅持到黃昏,最后戰線被擊垮,吳軍大敗而走。勾踐率三軍緊緊追趕,然后接連擊敗回身再戰的吳軍。可以說,這次作戰是吳越兩國的正面對抗,越國并沒有用什么陰謀詭計,而吳國也沒有出現失誤,純粹是因為國力不如,最后吳軍戰敗。
這次越國是做了滅國的打算,所以越軍趁機圍困了吳國都城姑蘇。然而,因為缺乏攻城手段,而姑蘇城非常高大堅固,越軍只能采用圍困戰術。公元前473年年底,姑蘇城中糧食耗盡,夫差被迫率領精銳突圍。
夫差突然出擊,打開了包圍圈,但是還沒有跑遠,就被聞訊而來的越國士卒團團圍困在橫山。
越王圍住吳軍,但是仰攻不利,只能繼續圍困。十幾日后,失去信心的吳人動搖,就連伯嚭都托疾不出。
吳王夫差只能派使者,卑躬屈膝地向勾踐請和。使者說:“孤臣夫差,異日得罪于會稽,夫差不敢逆命,得與君王結成以歸。現在我境地如此你就不能回憶一下,當年會稽山我是如何對待你的嗎?”說完,使者就痛哭流涕。
勾踐準備答應夫差的請求。范蠡勸諫說:“君王臥薪嘗膽,謀劃了二十年,難道要前功盡棄嗎?”勾踐于是不準吳國投降講和。
又過了十幾天,勾踐派人勸降吳王說:“寡人念你當年的情,想將你安置在甬東,讓你留下五百家,能夠繼續存留吳國,祭祀祖先。”夫差含淚回答說:“我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我后悔不聽子胥之言,讓自己陷到這個地步。”
無論如何評價夫差,他還能算是個英雄,而英雄是不會投降的。等使者走后,夫差自殺,太宰伯嚭率領殘余軍民投降,吳國滅亡。
越國滅吳后,也迅速進入了北上爭霸的征程。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為在中原爭奪霸業,親自率領大軍北渡淮水,召集齊、楚、秦、晉等諸侯國在徐州(古薛城)舉行會盟。和黃池會盟一樣,這次會盟更是無關于利益,所以進程順利。
在徐州盟會上,越王仿照以往霸主的做法,向周天子進貢,請徒有虛名的周王室主持盟會。周元王派使臣“賜勾踐以胙肉,命作伯”。而且為了表現自己的大國霸主的風范,勾踐還把吳國原來占領楚國、齊國、宋國的領土歸還給諸侯——當時,越國的統治太遠了,根本無力顧及這些土地,所以做了一個順水人情。
越王勾踐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盟會后為了更好地控制新領土,擴展勢力范圍,越國遷都于瑯琊(今江蘇諸城)。
可以看到,相比于吳國的稱霸,越國稱霸規模縮小了。勢力范圍最多控制在淮河以南;主持盟會的人變成了周天子的代表;勾踐被封為“伯”,爵位也比夫差的“公”低。可以說,夫差稱霸,獲得了虛名,而勾踐稱霸,無論是虛名還是實利都沒有了。徐州會盟后,霸主勾踐感受到自己命不久矣,而且目睹了中原地區各國大夫把持朝政的可怕局面,所以回到都城后,就一心致力于國家大權的掌控,也即把持朝政。
第一重臣范蠡很快知悉了勾踐的想法,他向勾踐提出了自己隱退的想法。勾踐的想法被范蠡看破,感覺惱羞成怒,極力挽留,并威脅他說,如果堅持要走的話,就會殺掉范蠡及其妻子。但范蠡并不動搖,決然地走了。范蠡還告誡文種要知退,說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死,良犬就烹(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然而文種不聽。
幾個月后,勾踐和文種發生了劇烈的爭吵。文種主張養民,來發展國家,指責勾踐的稱霸路線。退朝后,文種在家稱病,做出政治姿態,但是勾踐突破下限,不僅沒有安撫文種,反而趁機賜給文種一劍——這把劍就是伍子胥自殺的劍,對文種說:“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文種后悔不已,自殺。
知識鏈接 越國和日本
日本本州的中部,有三個地名分別為越前、越中和越后。這里的越就是指古越國。春秋時代起,越國就是水軍最發達的國家,其航海范圍就遍布整個太平洋西部。戰國時代,越國滅亡后,其后裔一部分漂洋過海來到日本定居,為當地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也留下了越人的蹤跡。
勾踐誅殺重臣的行為讓越國政局表面上穩如泰山,但是事實上阻擋了權力階層對人才的輸入。文種去世兩年后,越王勾踐病逝,人亡政息,越國國力迅速衰落,霸業消亡了。幾十年后,越國陷入了王位爭奪戰,分裂成東越、山越、南越等小國。在這一時期,春秋時代已經結束,列國征伐的戰國時代已經到來。越國的鄰國齊國、楚國都進行了變法,國力強盛;而越國則少與中原往來,沒有變法,國力逐漸衰落。
到了戰國中期,越國徹底變成了蠻夷小國,不再被看成是華夏的一分子了。
知識點思考 為什么勾踐要殺死文種?
其實新崛起越國,缺乏底蘊,并沒有良好的、成體系的繼承制度。而且缺乏人才使用和權力制約機制,越國的興盛全部靠著勾踐和文種、范蠡等人的才華。等到勾踐死去,那么繼任的越王,肯定無法壓制文種這些老臣。而且目睹了其他國家卿大夫架空國君的危險后,勾踐必須未雨綢繆。
上一篇:勢均力敵-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勾踐身陷虎穴-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