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瑪尼諾夫的期望
拉赫瑪尼耶夫,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1873—1942)是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出生于貴族家庭。十歲進彼得堡音樂學院,十二歲進莫科斯音樂學院,1891年和1892年先后畢業于該院鋼琴系和作曲系,因成績優異獲金質獎章。學習年代即創作了第一鋼琴協奏曲,畢業作品是獨幕歌劇《阿列科》。畢業后,除作曲和教學外,曾在馬蒙托夫私營莫斯科歌劇院和莫斯科大劇院任指揮,格林卡、達爾戈梅斯基、穆索爾斯基、柴科夫斯基等的歌劇在他指揮下獲得了新的生命。并指揮演出了本人的歌劇《弗蘭切斯卡·達·里米尼》和《吝嗇的騎士》。本世紀初到1917年間,在國內外舉行多次音樂會,獲得世界最杰出的鋼琴演奏家和指揮家的聲望。他做為鋼琴演奏家,技巧精湛,具有深刻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鮮明突出地顯示作品的曲式是他演奏解釋的特點,為聽眾創造一種完整、深刻、鮮明的藝術形象。作為交響樂指揮家,擅于演奏解釋柴科夫斯基、鮑羅丁、莫扎特、舒曼等的樂曲,體現了俄羅斯表演學派的傳統。
拉赫瑪尼諾夫的創作主要為晚期浪漫主義風格。他悉心研究俄羅斯民間音樂、俄國和西歐經典作曲家的作品,反對現代主義藝術思潮,繼承、捍衛和發展了俄國斯傳統,他的創作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響。他的音樂具有深刻的民族性,感情和形象鮮明,織體厚實,音響豐滿,并以和聲語言及復調展開豐富見長。被譽為二十世紀旋律作曲家。二十世紀初到1917年十月革命前,是他創作繁榮時期,作品主要有:歌劇三部,鋼琴協奏曲三部,交響曲二部,康塔塔《春天》,紀念柴科夫斯基的《悲哀三重奏》,許多首鋼琴獨奏曲,24首前奏曲,二首《音畫練習曲》,浪漫曲和歌曲80多首。1917年由于對十月革命不理解,僑居美國。背井離鄉身處異邦的感覺,沉重地影響了他的創作。很長時間未寫一部作品,主要從事表演活動,二十年代后期才繼續完成在國內已經動筆的第四鋼琴協奏曲。相繼又創作了第三交響曲、交響舞曲等。在革命失敗后反動統治年代令人窒息的氣氛,同樣反映在他的創作上,如交響詩《死島》顯示出陰郁、悲慘的情緒。合唱交響曲《鐘聲》和鋼琴與管弦樂隊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則具有印象主義印跡。
在遠離祖國的歲月,經常產生孤獨和寂寞感,他極其關心國內音樂信息和動態,貪婪地閱讀蘇聯音樂書籍。每當聽到蘇聯電臺播放他的作品時,格外高興和深受感動。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多次舉行募捐音樂會支援抗敵斗爭,表現出高度的愛國主義熱情。1942年3月25日他在給蘇聯駐紐約領事的信中寫道:“這是一個俄國人盡其所能對俄國人民抗敵斗爭的一點支持。我愿意相信,而且也相信會取得全面勝利!”這位對祖國和人民充滿愛心的作曲家于1942年3月28日突然與世長辭,終于未能等到他殷切期望的祖國勝利的日子。
上一篇:拉薩爾決斗身亡
下一篇:料敵不足,殺身禍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