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初期創作中的矛盾
茅盾是現代著名作家沈雁冰的筆名。1927年他將《幻滅》送交《小說月報》發表時,署名“矛盾”,后來怕引起反動派的注意,就改成了“茅盾”。他之所以署名“茅盾”,是因為他當時的思想也確實是極其矛盾的。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集團相繼叛變革命,從而導致了大革命的慘敗。一時間,白色恐怖籠罩全國,革命形勢急轉而下,這引起了茅盾思想上的強烈震動,由于對革命前途缺乏正確的估計和認識,他一度陷入苦悶彷徨的境地。這一時期他雖然堅持創作,寫出了敢于反映光明和黑暗交織的社會現實的作品,如《蝕》和《野薔薇》,但這些作品都沒能避免那種矛盾情緒。
《蝕》包括《幻滅》、《動搖》、《追求》三個中篇,是描寫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思想動態和生活經歷的。章靜、方羅蘭、張曼青、章秋柳這些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在革命高潮時都曾有過一度的昂奮,當革命處于低潮時,他們不愿與國民黨同流合污,但又囿于階級局限性,看不到正確道路,雖然也向往和追求革命,最終卻不免于動搖和失敗?!段g》中的思想矛盾是明顯的:雖展示了大革命轟轟烈烈的場面,卻又過多寫出了陰暗消極的方面;雖對黑暗勢力充滿憎恨,面對革命前景又抹上了一層濃厚的悲劇色彩。
同《蝕》一樣,《野薔薇》中的五篇小說也存在同樣的矛盾。嫻嫻、環小姐、張女士、瓊華等一群青年女子的愛情生活在黑暗的社會現實和封建禮教下,都是“悲劇的或暗澹的結局”。
茅盾后來對他前期思想上的弱點曾自我批評過:“表現在《幻滅》和《動搖》里面的對于當時革命形勢的觀察和分析是錯誤的,對于革命前途的估計是有悲觀的;表現在《追求》里面的大革命失敗后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思想動態,也是既不全面而且又錯誤地強調悲觀、懷疑、頹廢的傾向,且不給以有力的批判。”
茅盾的這些作品在創作方法上也有矛盾,由于受左拉的自然主義影響,他純“客觀”地描寫生活,缺乏主體的戰斗意識,這也是造成作品調子低沉的一個原因。
茅盾當時還沒有完全具備無產階級思想,他還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所以才會在革命的形勢劇變、革命處于低潮之際,造成精神上的苦悶彷徨。
上一篇:腦體收入倒掛的危害
下一篇:裴思謙依仗權勢奪取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