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失誤·起義失敗
1926年10月和1927年2月,上海工人階級為了配合北伐戰爭,先后舉行了兩次武裝起義,但都以失敗而告結束。第一次是1926年10月,當上海局勢不穩之際,浙江省省長夏超決定發動反孫傳芳的軍事政變,歸附國民政府。國民黨上海政治分會主席鈕永建準備“暴動”接應夏超,上海共產黨組織決定和國民黨合作,發動武裝起義。10月16日夏超在杭州正式宣布起義,17日進抵上海附近,23日被孫軍擊敗。夏軍失敗,可鈕永建卻誤認為是孫軍為夏軍所敗,于是上海總工會即下令于當天半夜舉行起義,由于判斷失誤,加之起義信號沒有準時發出,大部分沒有行動,只有閘北的幾個小隊與警察發生沖突,大批反動軍隊前來鎮壓。黨為保存力量,第二天即決定停止起義,工人領袖陶敬軒、奚佐堯等十余人光榮犧牲。第二次起義是1927年2月,為配合北伐軍的進攻,上海黨組織決定再次組織起義。18日晚,上海總工會發出總同盟罷工的命令。第二天參加罷工的工人達15萬以上,至23日增至36萬以上,帝國主義者和上海孫軍李寶章部互相勾結,殘酷鎮壓罷工工人,僅一、二日內即捕殺工人百人以上。22日轉入武裝起義,工人群眾同軍警展開了戰斗,起義的軍艦也轟擊敵兵工廠,直到23日晚,終因敵眾我寡,起義無法取得勝利。這次起義犧牲40多人,被捕300多人。
這兩次起義由于時機不成熟,準備不充分特別是對敵我力量對比的判斷上的失誤是造成兩次失敗的主要原因。判斷在戰爭的勝負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確的判斷是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并獲取戰爭勝利的重要前提。反之,錯誤的判斷,必然無法把握戰爭的主動權,其結果必然是陷入被動、遭受挫折,甚至于失敗。
上一篇:判斷不確的苦果
下一篇:判斷失誤軍心大亂遭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