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語獨立·讀者焉存
語言分析之于詩歌研究的重要性,正如色彩分析之于繪畫、旋律分析之于音樂一樣。這是俄國形式主義者,布拉格學派和現代結構主義者共同的信念,把這三種思潮聯系起來的一位重要人物,就是俄國語言學家羅曼·雅各布遜。他曾提出“文學性”概念,并始終努力從語言功能上說明文學性,研究語言何以成為詩的語言。
雅各布遜認為,語句的構成總是有選擇軸和組合軸。選擇軸即語句中出現的詞是從許多可以互換的對等詞語中挑選出來的。組合軸即語句中出現的詞是前后鄰接地組合在一起。他認為,詩歌語言的基本特點是“把對等原則從選擇軸引申到組合軸”上。通俗地解釋就是,詩人要在一大堆可以互換的對等詞語中挑出一個詞,然后把它放入鄰接的上下文組合中使呈對等關系。他自己舉的例子包括《圣經》里的詩篇、俄國的口傳民歌等,其實不過是排比,中國律詩比雅各布遜所舉各例更能說明這個道理,因為它有嚴格的對仗,甚至有“當句對”。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兩句,上下聯的對仗是非常嚴謹的,而且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都是可以互換的對等詞語,似乎本來可以在上下句的選擇軸上出現的詞語,被強拉到當句的組合軸上,使前后鄰接的詞呈現出音與義的極度規整。由此,雅各布遜得出這樣的結論:詩的語言總是把音與義或者語法功能上對等的詞語依次呈現在詩句中,造成形式上的整齊與類似,和日常語言相比,幾乎成為另一種獨特的語言。
從這種觀點出發,雅各布遜常以語法分析為基礎,尋找詩中各部分之間的對等關系,如他與人合作對波德萊爾十四行詩《貓》的分析。在分析中,不可否認有獨創的見解,然而,他們所說的音位、語法范疇的對等關系等,一般讀者是覺察不到而且難以認識的。因此,他們的分析’至多只能說明詩的語法”,而無助于詩的效果。
作為結構主義語言學家,雅各布遜把語言分析本身看成詩的一種解釋,這樣,詩語就成為孤立存在的客體。事實上,不考慮讀者怎樣閱讀和理解詩歌的各個成分,是無法說明語言怎樣在詩里起作用的,而在雅各布遜那里,讀者消失了。
要真正說明詩歌語言的特點,就必須考慮詩歌和讀者之間的關系,讓讀者活躍起來。
上一篇:詩話詞話的缺憾
下一篇:說學齡“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