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聲背后的甘苦
1978年4月的那個星期一,奧斯卡金像獎的發獎儀式正在進行中。小巧的金質塑像遠勝過金錢的價值,誰將獲此殊榮,成了世人矚目的事情。
儀式的主持人首先宣布:“學院最佳影片獎授予伍迪·艾倫的《安妮·霍爾》……”但讓眾人驚詫的是,大廳里竟無人起來答應,更無人走向領獎臺。
原來,這位伍迪·艾倫正在相距數千公里的紐約的寓所里安睡。他明明知道他的影片有可能獲得成功,但金像并不能攪亂他的酣夢。
在影片中擔任女主角的黛安娜·基頓同時獲得最佳女演員獎。當她面頰緋紅、熱淚盈眶接過金像時,想起了那位偉大的缺席者——伍迪·艾倫,深情地說:“沒有他,我今晚不會站在這兒”。
伍迪·艾倫是當今美國影壇首屈一指的人物,他集編、導、演于一身,世界電影史不會忘記這位擅拍喜劇片的藝術家。
喜劇是嚴肅的事業,他把笑聲帶給人間,而自己卻為此付出了巨大的辛勞。《安妮·霍爾》之后十年,他又拍攝了轟動世界影壇的《漢娜姐妹》。碩果累累,但遺憾也一直伴隨著他。
“影片拍成之后,如果走運的話,能達到你理想的百分之六十。因此在我看來,它們全是令人失望的。它們和我構思的杰作相去甚遠。”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伍迪·艾倫這樣說。
是謙虛嗎?不!伍迪·艾倫對自己影片不滿意的原因是“比如說我在五個工作日里每天拍五個場景,拍出二十到二十五場戲,其中只有一場拍得不好,另外的二十四場是好的,這時你還不覺得怎么樣,你心安理得地繼續拍,然后照此比例干了十二周后,你有十二場戲不靈。起先你還沒覺得太多,但是它們會漸漸積累起來。當你坐在剪輯臺前真的要剪輯全部膠片時,這十二個不行的場景就會把你憋住了。假如是二比二十五的話,就有二十四個不行的場景。全片受影響的代價就更大”。
這就是肯于自我否定的伍迪·艾倫。當有人贊揚他的影片,他總是對人說:“對不起,這場戲拍得不好,你們都喜歡,我卻覺得不行”。
他認為“所有的影片都不能盡善盡美。那怕做到小心謹慎地一再重拍的地步,總還會有令人不滿意的地方。沒有一場戲是接近天衣無縫的”。
伍迪·艾倫坐在家里構思未來的影片時,總覺得它是光彩奪目的,每個情節都真正達到契訶夫或莎士比亞的水平,但拍電影畢竟不同于寫作品,一旦開拍,就不斷受到折衷方案的沖擊,請不到需要的演員,布景不完全合乎理想……因此,要不斷地改,不斷地妥協,必然會帶來遺憾。
伍迪·艾倫在美國有不少影評界的朋友。這些影評人非常喜歡他的作品,但每當新作出現,他總是對他們說:“很抱歉,我讓你們失望了,如果你們能看到我心目中的東西就好了,我所設想的是絕不亞于《偷自行車的人》和《公民凱恩》的一部影片”。
而《偷自行車的人》和《公民凱恩》的導演,當初也是這樣對人說的。
上一篇:窈娘含冤投井
下一篇:笑客致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