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落深知宋玉悲
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中的宋玉是一個虛偽自私、趨炎附勢、賣身求榮的“沒有骨氣的無恥文人”。
宋玉,戰國末期楚國人,關于他的生平,史書記載很少,而且大都不可靠。唯一可靠的,現在看來只有《史記·屈原列傳》中的幾句話:“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諫。”郭沫若《屈原》劇中宋玉形象的塑造主要依據這段話。可是,“終莫敢諫”得不出“沒有骨氣”和“無恥”的結論。作為戲劇,當然有作者的主觀創造,《屈原》寫于1942年,郭沫若主要是借宋玉來譏諷國民黨反動派的幫閑文人。然而,自此,宋玉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就固定為“沒有骨氣的無恥文人”,這實在是千古冤案。
據傳,宋玉稍后于屈原,在楚國做過官,不被重視,郁郁不得志,終受讒被罷。歷史上的宋玉主要是個詩人,而不是政治舞臺上的重要角色,更不是小丑之角。如果要考察作為作家的宋玉的政治態度,我們必須依據他的作品。
宋玉作品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有賦十六篇,其篇目已不可考。可靠的流傳下來的作品只有《九辯》一篇。王逸《楚辭章句》曾謂:“作《九辯》,以述其志。”在這首自敘詩里,作者抒發了自己落拓不遇的悲憤和不平,在一定程度上也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蕭統《文選》中所載《對楚王問》一篇,題為宋玉作,似不可信,但篇中借宋玉與楚王的問答,反映了現實社會讒言惑眾的現象,也表現了宋玉孤高自許的為人。
宋玉身世和他作品的存佚情況疑問很多,但有一點不容置疑,即他有鮮明正義感,不是寡廉鮮恥,如顏卑膝的卑鄙小人。作為一個詩人、文學家,他在文學史上應占有重要的地位。
說宋玉師承屈原雖只是揣測之詞,但他無疑是屈原騷賦藝術的優秀繼承者。《九辯》在藝術上的獨創性奠定了他在楚辭作家中的地位。這首抒情長詩通過自然景物抒發自己濃厚的感情,造成情景交融的抒情氛圍,開拓了詩的意境,提高了詩歌的表情達意作用。寫秋景的章句,被后人推為“千古絕唱”,而且開創了中國文學中悲秋的抒情主題。以至后世,有屈宋并稱之說。
杜甫在《詠懷古跡》中贊道:“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是吾師”,充分說明了宋玉的地位和影響。
從戲劇舞臺上被利用的丑角到文學史上被推崇的詩人,宋玉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應該得到澄清。
上一篇:揠苗助長者戒
下一篇: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吳傳玉不幸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