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浮于高空的文學史模式
在文學史研究的眾多模式當中,形式史模式是最為凸現文學自身發展演變規律的一種模式。俄國形式主義的看法最具代表性。它認為,文學的核心是作品,文學演變的原因不能到文學系統外去尋找。那么文學又是怎樣發展演變的呢?
形式史模式有一個核心范疇——主導性,它是指文學中占據支配地位的形式技巧,小到語言的用法,大到一個歷史時期的支配性、文學風格或樣式。某種文學的形式和技巧一旦占據了主導地位,久而久之便被規范化了,進而成為社會慣例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規范化了的形式技巧也就司空見慣了,以至成為陳腔俗套,喪失了原有的新奇魅力。這時,新的形式與技巧便被引入,新引進的形式與技巧改變了社會慣例的舊面目,這就是陌生化。然而,時過境遷,這種陌生的形式與技巧又會被規范化,又成為一種社會慣例。總之,文學演變的歷史過程,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陌生化不斷轉變為規范化的過程,是新舊主導性轉遞的歷史。基于這樣的發展觀,俄國形式主義者提出了文學演變的兩種方式。其一是將俗文學或非文學的語言形式創造性地轉化為規范的文學形式,如把民間文學轉化為正宗的文學;其二是把歷史上曾經存在的古舊形式和技巧重新撿起,打破現時存在的社會慣例,重又造成陌生化的效果。
可見,形式史模式把文學看作是一個自足的系統,著眼于文學內在形式技巧的輾轉遞變。這種觀察問題的角度有助于我們把握文學歷史演變的諸多復雜問題,諸如文學形式的變遷,某種文學樣式或風格的興起、衰落或復興等等。這就突出了文學自身的審美——形式特征,在描述文學演變發展的內在機制和過程方面,具有積極意義和重要貢獻,但是這種模式也有其明顯的不足。其根本缺陷在于失去了文學歷史變遷的豐富社會文化內涵,使文學的演變發展成為與社會政治經濟背景無關聯的孤立圖景。文學的發展演變只是外在形式技巧的變換,而文學內容變化的根本原因則被棄置不顧。
我們知道,文學的發展演變,既有其內部規律的制約,又有外在社會因素的影響。形式主義文學史模式的著眼點顯然只在前者。況且從最根本上來說,文學屬于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其發展變化的最終決定因素是社會經濟基礎。形式主義者把文學的發展演化突出為文學自身的變遷,是一種懸浮于高空的自足系統,脫離了社會經濟基礎,因而不能全面而深刻地揭示文學發展演變的歷史規律。
上一篇:忻口會戰的失利
下一篇:惜哉,花四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