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的“謬誤”還會再變成“真理”嗎
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是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最博學的人物。他提出:在同一種媒質中,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在長達兩千年左右的時間里,他的這個觀點被視為天經地義的“真理”。
第一個成功地駁倒亞里士多德錯誤觀點的就是意大利的物理學家伽利略。他不但通過用輕重不同物體物體的落體實驗來驗證,并且用演繹推理法進行了反駁。他的結論是:真空中,落體速度與重量無關,即:一切落體的加速度是相同的。并且解釋道:一般看到的重物先落地,是由于有空氣阻力造成的。至此,亞里士多德的理論被作為謬誤推翻了,伽利略的理論被奉為了“真理”。
有的科學家為了更精確驗證這一定律,又進一步深入研究。先是美國的厄夫等科學家進行了大量的精細的實驗,實驗結果表明不同質量的物體下落時大約有1%的微小差異。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普遍認為這是測量誤差造成的,仍然對伽利略的理論(經典物理的基本定律之一)深信不疑。但是,當1986年1月6日,美國人菲施巴赫等公開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后,引起了人們的震驚。菲施巴赫認為厄夫實驗表明:不同物質,不同化學結構的物體的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這是因為地球和物體之間,除引力之外還存在微小的排斥力;這種力被稱為超負載力,是除已知四種基本力之外的第五種自然力。這種力遠小于萬有引力,與物體內的質子、中子總數、物體的化學成分有關,但不與質量成一定比例。接著,美國的兩位物理學教授多諾古和侯斯坦從量子的觀點出發,進行了復雜的推導和計算,得出了兩個結論,即:“重物應比輕物下落的快”和“含有相同物質的物體,冷的要比熱的下落得快”。
新觀點向伽利略的真理提出了挑戰。但令人驚奇的是,新觀點與亞里士多德的謬論如出一轍,好象在為亞里士多德借尸還魂。難道真理和謬誤會再度被換位置嗎?事實上,新觀點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本質不同,這是兩個不同條件和范圍下的問題。亞里士多德只根據表面觀察,憑直覺的推理得到這個結論。而新觀點是在細致的實驗基礎上,利用最新的理論和數學工具進行推導和計算所作的預言。下落速度與質量相關的效應是相當微弱的,只有設計出更高精度的實驗裝置,才能驗證出來。科學家預言的效應將精細到3×10-17數量級。可以說,在宏觀范圍內伽利略的觀點還是“真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仍是“謬誤”。但以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角度看,伽利略的“真理”可能就轉化為謬誤了,取而代之的真理很可能就是新觀點所預言的規律。
由此看來,取代了謬誤的真理,也并非是絕對的真理。真理都是相對的,超出這個真理的適用范圍和條件,這個真理也會成為新的謬誤。糾正這個謬誤,又會探索出新的真理。這種謬誤與真理的反復交替出現,充滿了人類認識的全過程。但這種反復不是重復。因此,科學理論要經常處于改變之中,改變一分謬誤,就向真理前進了一步。
上一篇:亞洲高爾夫球賽失色
下一篇:亞里士多德的物體運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