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兵在握釀大亂
清朝初期,為了盡快鞏固其統治,收攏人心,重用了明朝的一些降將。其中對原明朝遼東邊將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人,因其在清朝入關作戰中立下的功勞,尤為倚重,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鎮守云南,兼領貴州;尚可喜為平南王,鎮守廣東;耿仲明為靖南王,鎮守福建。此三藩王到任后,置官吏,練士卒,極力發展自己的勢力。特別是吳三桂,擁兵50多萬,以其王地距京城遙遠、遂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都控制了云、貴諸地,儼然形成一個國中之國。康熙即位后,對三藩擁兵自重,終成尾大不掉的趨勢看得很明白,久有撤藩之心,但由于三藩有一定實力,未敢輕舉妄動。康熙12年(1673年),尚可喜以年老請求還鄉,清廷非常痛快地允許他的要求,允其與家眷及親兵返回東海(今遼寧海城)故鄉,此事對吳三桂、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震動頗大,吳三桂早知清廷對他不放心,遂藉此機會,約耿精忠一同上疏,請求“撤藩”,實則意在刺探清政府的態度。康熙力排群臣眾議,認為如再姑息藩王、勢必造成尾大不掉,難以駕馭的后果,便立即下令撤藩。吳三桂見此情況,決意起兵叛亂。他在要挾云南巡撫朱國治一同謀反不成后,將朱殺死,于同年11月舉兵反清,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發布檄文,以“反清復明”相號召,次年又自稱“周王”。隨后不久,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參加叛亂,一時之間,滇、黔、湘、桂、閩、川六省俱起,清朝在中國南方的統治受到嚴重威脅,叛軍初起時,由于實力較強,清朝各地守軍寡不敵眾,進展比較順利,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也率部叛清助吳,江南大部,多為叛軍占領,可是,吳三桂對徹底打垮清朝勢力沒有信心,他意圖盡占江南,劃江而治,在這種戰略思想指導下,他不敢也不愿渡江北上。因此,清政府在平定了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的叛亂之后,立即派勒爾錦等數路大軍南下,很快遏制住叛軍的攻勢。同時,各路清軍協同作戰,多次重創叛軍,尚之信,耿精忠等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又向清廷投降,吳三桂見人心離散,屢戰屢敗,只好步步后退,并于康熙17年(1678年)3月在衡州(今湖南衡陽)匆忙稱帝,建國號周。此舉暴露了他“復明”是假,當皇帝是真,益發使人心渙散,軍無斗志,不久,吳三桂病死,其孫吳世蕃繼位,但叛軍前途已是日薄西山。康熙19年(1680年),清軍勢如破竹,直下云、貴,吳世蕃窮途末路,服毒自殺。耿精忠、尚可喜二人雖叛而復降,仍未保住性命,清政府經過8年之久的艱苦努力,終于平定了這場自唐朝“安史之亂”以來影響面較大的叛亂。
“三藩”之亂是清初教訓頗深的事件,雖然“三藩”在助清入關和鎮壓李自成農民起義軍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給他們以藩王的地位、權勢,使他們得以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在危害到自身利益時便興兵作亂,從軍事上看,容忍他們重兵在握,對他們在軍事力量上的防犯不嚴是重要原因之一。軍隊是國家統治的機器,不應成為個人借以滿足其野心的工具。
上一篇:鄭氏再嫁的悲劇
下一篇:重慶防空大隧道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