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派京韻無傳人
在京韻大鼓藝術流派中,劉(寶全)派傳人甚多,至60年代初,尚有孫書筠、小嵐云、馬靜宜、張秋萍、姚士泉、馬希英、楊鳳杰等從事演唱。白(云鵬)派也不乏傳人,閻秋霞、聞書屏、趙學義、王莉等,都是個中佼佼者。駱(玉笙)派不僅有陸倚琴、劉春愛、楊立軍、湯敏等,還喜收海外弟子桂靜文、王友蘭。惟獨張(小軒)派罕見后續,誠屬憾事。
自本世紀初,劉、白張三派陸續形成,紅遍京、津、濟、寧、滬、漢等商埠,至30年代劉、白兩派均有傳人和私淑弟子,張筱軒雖收過張金環、張銀環、宋明元等為徒,惜乎從藝時間不長,沒能承其衣缽,衍傳發展。
做為男性鼓曲藝術家,張筱軒能與“鼓界大王”劉寶全,“白發鼓王”白云鵬并稱三杰,自成一派,足見其藝術素養與功力。他天賦甚佳,能曲眾多,貴在嗓音高亢瀏亮,吐字清晰有力,氣力充沛,富于激情,他的代表作“三國段”《單刀會》、《華容道》、《草船借箭》和時人所作的《勸嫖交友》、《勸戒毒》、《問天》等,均為顧曲者賞識,稱贊他“高歌一曲,實大聲宏,神足氣飽,從不敗臺”。他曾將《藍橋會》、《梁祝化蝶》、《三堂會審》連綴演唱,定名《三世姻緣》,頗具吸引力。他曾在一次演出中連唱三段,功力老到,游刃有余,深為內外行所矚目。
也許正是由于這些特點,妨礙了張派京韻的繼承發展。張派藝術所需的素質與功力,非一般天賦條件和短期實踐所能勝任。不用說女演員,就是一般男藝人對其獨特的演唱藝術皆視為畏途,如其擅用的高腔和行云流水般的拖腔均不易掌握,至于上板后的“垛字句”鏗鏘有力,一氣呵成,更需堅實的功底。
后世認為張派只注重快節奏的“趕板垛字”實為誤解。張筱軒演唱中同樣設有聲情兼至,悅耳動聽的佳腔。這方面以其唱片《勸嫖交友》最有說服力。張氏晚年習慣于唱過兩落兒后,提前進入“快四六”,甚至取消過門和尾腔,在高潮中戛然而止,一時傳為趣談。這正說明張氏演唱于規范性中見靈活性。
京韻男聲三杰中,劉寶全唱做俱優,形神兼備,可稱演唱,白云鵬清字領先,嬌巧柔媚,可稱誦唱,張小軒先聲奪人,氣勢恢宏,可稱放唱,三派各有優勢,都注重于說唱結合中展示藝術形象,各有其支撐點與側重點。而張氏以其特有的稟賦、經歷、技法、心態錘煉了一批曲目,在陽剛多于陰柔,豪放多于蘊籍,緊湊多于舒緩,熱烈多于平坦方面尤勝一籌。
由于存在這些難度,致使張派京韻后繼乏人。1962年金秋時節,在天津養老院安度晚年的宋明元,專誠拜訪了趙魁英、駱玉笙夫婦,經過他們引薦,絕響多年的張派京韻得以在首屆“津門曲薈”亮相,當時,宋明元雖年逾古稀,演唱張派《華容道》、《勸嫖交友》仍保持“大江東去,一瀉千里”的豪放氣勢。不久,宋即謝世。當時,雖有靈音,惜未保留至今,誠憾事也。
上一篇:張敬兒升官夢的破滅
下一篇:張經有功不賞反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