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唱片史上的幾次災難
唱片自上世紀末傳入我國,到今天已有近一百年的歷史了。隨著中國文藝事業的發展而發展,三十年代曾是它的一個鼎盛時期。
在我國文化藝術史上,唱片記錄了不同時期代表人物的發展情況,如曲藝唱片中京韻大鼓演員劉寶全在1908灌制的唱片《八喜·八愛》到1936年灌制的《大西廂》;張小軒在1908年灌制的《華容道》、《游武廟》等唱片;駱玉笙在1938年灌制的《紅梅閣》、《丑末寅初》、《劍閣聞鈴》、《博望坡》等唱片,白云鵬的《金定罵城》、《長坂坡》等等都記錄了劉、張、駱、白早期的作品,記錄了流派形成的過程。
然而,在這近百年中,唱片在不同時期也遭受不同的厄運:
1.做碟子。解放戰爭時期,有的人急于離津,處理財產中包括大量唱片,這時期造成大量唱片擁往市場,一時積壓太多,賣不出去,就作成碟子賣(盛干果干貨用)。把很多有資料的唱片毀掉,如京劇唱片譚鑫培的《四郎探母》、劉寶全的《寧武關》、萬人迷的相聲等都曾被毀做碟。
2.唱片做碟子之后,又有人想出新的“高招”——做扣子,解放初買的制服的扣子就有唱片做的,在天津一家廢品店倉庫,待發鈕扣廠的唱片堆積如山,不知毀掉多少藝術珍品。
3.在“十年動亂”中,唱片做為“毒草”或“封、資、修”的產物被毀掉。僅天津一位唱片收藏家精心收藏的兩千五百多張唱片都沒有躲過毀滅性的劫難,唱片中,除戲曲外尚有數百張曲藝唱片,如劉寶全的約三十張、白云鵬的十余張、趙寶翠的時調唱片三張、常澍田的全部唱片,其它還有金萬昌、喬清秀、老倭瓜、萬人迷、王兆麟、于瑞鳳、鐘香云等多是些很難得的唱片。
至此,民間的唱片收藏,銷毀得已經差不多了,現存者寥寥。這造成了藝術音響資料喪失的遺憾。
更為遺憾的是,今天的唱片收藏使用上存在的問題:不少收管唱片單位只封存,不使用,不整理,這等于讓舊唱片自我毀壞;對我國唱片的歷史及現狀還缺乏系統科學的分類研究;引用唱片資料時常出現謬誤,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介紹王瑤卿的廣播節目中說:“可惜王瑤卿生前沒有留下音響”,其實上1931年長城公司曾灌制過王與程繼仙(小生)的《十三妹》《能仁寺》等三張唱片;有些極為珍貴的錄音尚未制成唱片或磁帶,如1951年中央電臺錄制白云鵬的《花木蘭》,就從未使用過。
藝術歷史上的遺憾,作為教訓記憶,防止出現新的遺憾。
上一篇:中國古代鮮有系統的文學理論
下一篇:中國地圖測繪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