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看成失敗者
美國電影大師約翰·休斯頓是舉世聞名的多才多藝的娛樂片導演。
1948年,他因執導《寶石嶺》榮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1950年,他的《柏林叢林》獲“電影導演協會獎”;1956年,他的《白鯨》又獲“紐約影評人獎”。
但是,電影史家對他創作的幾十部影片評價最高的是《法特城》。這是一部帶有強烈紀事色彩的影片。故事以拳擊手的生活環境為背景,描寫一個幾乎一蹶不振的職業拳擊手如何東山再起,最后依然未能成功的故事。影片所表現的主要不是扣人心弦的拳擊場面,而是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他不斷地幻想,而迎接他的是一次接一次的失望。休斯頓對影片中人所抱有的同情,主人公身上所體現的美國人的精神,都具有典型意義。
影片的成功,與休斯頓的生活經驗和親身體驗有關。他年輕時曾是加利福尼亞州的輕量級拳擊手,身經二十五場拳擊賽,打贏了二十二場。熟悉拳擊手的生活及情感成為他拍攝《法特城》成功的基礎。
休斯頓曾說:“拍每一場戲的時候,我都把它當做那部影片中最重要的戲來拍。拍每一部影片的時候,我都把它當做我有生以來拍的最重要的影片”。
但即使這樣,失敗也總是跟隨著他。他把斯蒂芬·克萊恩的《紅色勇敢章》拍成影片,但失敗了。原因何在?休斯頓說:“我從來沒有拍過一部如此徹頭徹尾的令人厭惡的影片。該片首場試映的時候,人們不是三三兩兩的退場,而是成群結隊地退場。他們在影片演到我認為最重要的那些部分時退場。……這是我一生中比較晦氣的時刻。該片發行之前,我必須趕到非洲去拍《非洲女王號》。我以為《紅色勇敢章》出不了岔子,因為我臨行時把它托付給了沃爾夫岡·萊因哈特和多爾·沙里,他們兩個始終支持這部影片。但是,影片公司斷定觀眾領悟不到他們在觀看一部杰作,必須予以點明才行。所以,他們改變了我的開頭部分。刪掉了片名出現之前的一小段序幕,他們還添了一段我不愿意要的對白。他們把一百三十五分鐘的影片刪成六十九分鐘。結果是一敗涂地。”
休斯頓在他的傳記中寫道:“最優秀的人總是把自己看成是失敗者”。
他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說:“當我看著自己的主要作品時,我有時會說:‘唉,太蹩腳了!’但是,即使象米開朗基羅那樣的人,臨終時感嘆的竟也是沒有做出為藝術增添華彩的偉業”。
的確,休斯頓一生雖然拍了不少成功的作品,但也有不少屬于平庸之作。所以法國權威的《電影手冊》,曾說他“充其量不過是一個能夠對別人規定的素材進行描摹的熟練藝人。”話雖說得偏頗,不過也透露出休斯頓為了遷就制片人而影響影片質量的癥結。
上一篇:悲慘的工人教育狀況
下一篇:拔劍四顧心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