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枯寧眾叛親離客死異鄉
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巴枯寧(Михац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Ъакунин,1814—1876)生于俄國特維爾省諾沃托爾斯克一個貴族世家。1828—1833年就學圣彼得堡炮兵學校,畢業后在沙皇軍隊任炮兵軍官。1836年,巴枯寧到莫斯科參加具有民主主義傾向的斯坦凱維奇領導的莫斯科文學一哲學小組,與赫爾岑、別林斯基等人相識。1840年,巴枯寧離開俄國。1843年,他到瑞士,與德國空想共產主義者魏特林交住,受他的空想共產主義思想影響。俄國政府要求瑞士政府將巴枯寧引渡回國受審,剝奪巴枯寧的官階和貴族稱號。
1844年,巴枯寧經比利時逃到巴黎,會見馬克思和蒲魯東,受蒲魯東的無政府主義思想影響甚深。1847年,在巴黎的波蘭流亡者召開紀念1831年波蘭起義大會上,他發表抨擊沙皇政府、宣傳泛斯拉夫主義思想的講話。法國政府應俄國政府請求,將巴枯寧驅逐出境。巴枯寧被迫流亡德國和奧國。
1848年,歐洲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巴枯寧參加并領導布拉格六月起義,失敗后,巴枯寧返回德國。于1849年參加并領導德雷斯頓五月起義,失敗后,巴枯寧被俘,被薩克森法庭判處死刑,后改終身監禁,后再轉交給奧國,也遭同樣的判決。
1851年5月,巴枯寧被沙俄政府引渡回國,投進彼得堡監獄。他在獄中寫給沙皇《懺悔書》、《請求減刑書》,竭力美化沙皇,投降變節。1857年3月,巴枯寧被判終身流放西伯利亞。1861年,巴枯寧從流放地逃出,經日本、美國,到達英國倫敦。
巴枯寧到倫敦后,隱瞞了自己的那段變節史,于1864年加入第一國際,并向馬克思表示要為國際工作。1865年,在意大利建立了一個秘密團體“國際革命協會”,另搞一套,系統宣傳他的無政府主義觀點。1867年,他在瑞士加入并參與領導資產階級“和平與自由同盟”,與第一國際相對抗。1868年,他在瑞士成立“國際社會主義同盟”,宣揚無政府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并企圖用它來取代第一國際。1870年9月,里昂起義,工人奪取市政府。巴枯寧跑去企圖進行無政府主義理論實驗,宣布取消國家行政機關,葬送了里昂工人政權。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敗后,巴枯寧攻擊巴黎公社,誣蔑第一國際總委員會,于1872年,他被第一國際開除。不久,巴枯寧又在瑞士成立無政府主義的“反權威主義的”新“國際”,與第一國際相對抗。1873年的西班牙革命宣告了巴枯寧主義在實踐中破產。西班牙的一些巴枯寧主義者宣布造反,揭露巴枯寧分裂國際的陰謀。作為巴枯寧的根據地——瑞士,巴枯寧主義者發生分裂。1873年9月,巴枯寧在《日內瓦報》上發表聲明,宣布退出斗爭舞告,并乞求同時代的人把他“忘卻”。1876年7月1日,巴枯寧病死于瑞士伯爾尼。
巴枯寧的一生告訴人們:一個人投身于革命并為革命作一、兩件好事,是可以做到的,但要一生忠誠于革命事業,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情況下,甚至犧牲生命也不變節,并終身一貫地為人民做好事,才是最難得的。
上一篇:巴斯德一次錯誤的試驗
下一篇:巴甫洛娃取得成就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