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被德國吞并的教訓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1919年9月簽訂的《協約及參戰各國對奧地利和約》(即《圣日耳曼和約》),明確規定禁止德奧合并;1922年英法意奧四國締結的《日內瓦協定》,再次重申維護奧地利獨立、反對德奧合并的立場。
1933年希特勒上臺,建立法西斯獨裁統治,并企圖支持奧地利納粹黨人上臺,實現吞并奧地利的“大德意志”計劃。
奧地利總理、基督教社會黨領袖格爾貝格·陶爾斐斯,于1933—1934年期間頒布緊急法令,禁止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的活動,取締社會民主黨的半軍事組織“保衛共和同盟”,殘酷地鎮壓了社會民主黨領導的政治總罷工,實行獨裁統治。
陶爾斐斯總理為了不被德國吞并,加緊同意大利法西斯獨裁者墨索里尼的勾結,求得意大利對奧地利的保護。1933年4月和8月,陶爾斐斯親赴羅馬,與墨索里尼進行密談。同年9月,陶爾斐斯下令取締希特勒支持的奧地利納粹黨,將奧地利法西斯組織“祖國保衛團”與警察合并,因此,陶爾斐斯于10月被奧地利納粹黨徒擊傷。1934年3月,奧意簽訂了《羅馬協定書》,規定在奧發生內亂或遭到外國侵略時,意大利有權進行干涉。同年7月希特勒策動奧地利納粹黨徒掀起叛亂,刺殺陶爾斐斯總理,逮捕政府各部長,圖謀奪權。政變遭意、法、英反對而失敗。1936年10月德意在柏林簽訂協定,結成“柏林——羅馬軸心”。1938年2月和3月,希特勒利用英、法推行綏靖政策向奧地利提出最后通牒,逼迫奧地利建立親納粹政權,締結德奧友好協定。3月12日德國入侵奧地利,迫其簽署德奧合并的法律文件,宣布奧地利成為德國的一個“省”。奧地利遂完全喪失獨立國家的地位。
奧地利政府不把維護民族獨立的立足點建立在加強自力的力量上,而是寄托于與他國締結軍事同盟。這是極其錯誤的,最終未能逃脫被法西斯德國吞并的命運。
上一篇:奧古斯丁的罪惡
下一篇:奧尼爾拒絕成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