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重、腰細、腳輕”
目前我國的教育狀態,可以形象地稱為“頭重、腰細、腳輕”,即各層次教育比較起來,顯得高教發展較快,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薄弱和落后。
第一、教育結構不合理。建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速度始終有些過快。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高等學校招生人數超過高中畢業生數的現象持續了六、七年。近些年,一些中專中技學校,在不考慮辦學能力、經濟基礎、付出代價等問題的情況下紛紛升格,改為大專和大學,影響了整個教育系統的有序性。1988年在嚴格控制高校發展規模的前提下,仍比1987年增加了十二所。相比之下,我國的基礎教育發展較慢,義務教育在建國后三十多年遲遲未確定,直到1986年才制定了《義務教育法》。中等教育亦不如人意。現行的普通高中學生畢業后,考不上大學,也不具備某種技術技能。而中專和中技學校,除了一部分辦得較好、質量較高以外,大部分辦學條件不夠好,師資質量較差,畢業生質量也不太高。造成我國經濟戰線和生產戰線中等人才和初等人才數量較少、質量較差,出現人才倒掛的現象。
第二、教育投資分配比例失調。我們的教育投資重點是高等教育。據1987年的統計,如按年生均費用計算,小學生為59.61元,中學生為140.53元,大學生為2611.10元。不難看出,大學生年均費要高出小學生40倍,是中學生的18倍之多。這種投資比例顯然不協調,與世界各國的差異甚大。投資重點放在高教,如果見效快,可滿足急需,亦可說是正常。可是目前的實際情況存在著投入大、效益低的現象。僅從規模效益上來看,在1987年的1063所普通高校中,學生數不足1000人的就有414所,其中77所學生數在300以下。世界上有的發達國家,高校的平均規模為6000人。如果使我國高校的平均規模達到3000人,那么有602所高校就基本可以完成現有大學生的培養任務。
上述情況的出現,有它的主、客觀原因。我國的財力不足,與教育對財政投資的迫切需求之間形成了矛盾。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難免出現偏重某一方面的傾向,這是客觀原因之一。商品經濟的發展使社會顯現了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局面,巨大的教育需求導致了各級領導同志心理上的壓力,這也是教育系統內重高教輕普教、職教的客觀原因。但根本原因,是我們主觀上對基礎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點,決定了我國現階段人才應該是多層次和具有多樣性的。生產力和經濟發展水平要求大量具有中等文化技術水平的勞動力,因而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和職業高中培養的人才要直接進入勞務市場,即使是普通初、高中的畢業生也面臨著職業選擇。這一明顯事實,還未引起各級教育領導部門的足夠重視。如果我們不盡快調整現有教育結構,繼續重視高教而輕視普教、職教,必將導致教育的畸形發展。
上一篇:“天龍幫”案件和家庭教育
下一篇:“奉旨填詞柳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