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金陵懷古》中外哲理詩賞析
潮滿臺城渚, 日斜征虜亭。
芳州新草綠, 幕府舊煙青。
興廢由人事, 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 幽怨不堪聽。
劉禹錫的詠史詩極為出色。《西塞山懷古》、《金陵五題》都是他的詠史名作。本詩由于立意警撥,佳句秀出,一向被視為他詠史之作的靈魂。“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江蘇南京(古之金陵)為我國四大古都之一。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家王朝全部建都于此,因此,述及金陵懷古無不要論及六朝史實。詩中的“臺城”,一名苑城,本為戰國時吳國的后苑城。晉成帝咸和年間于此做新宮名建康宮。晉宋之際稱朝廷禁省為臺,故又名臺城。劉禹錫生活的唐代中葉,作為六朝故都的臺城早已荒涼了;因此,詩中以“潮滿”二字寫出了昔日繁華故都的破敗;并以“日斜征虜亭”再渲染一筆,狀其夕陽將下之際的暗淡。真可謂一片衰颯之象:潮水淹沒了昔日的臺城,斜陽照射著舊日的征虜亭。第二聯以今日之“芳洲”與昔日之“幕府”對舉,以今日金陵的春草繁茂反襯昔日六朝遺址的衰敗,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慨油然而生。這才逼出全詩最為精警的二句:“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王朝的興衰并非由山川地形決定,真正決定其命運的是“人事”,也即執政者如何處理各種矛盾,如何分配社會財富,如何調和各種關系并使之處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之下。
劉禹錫的這首小詩語淺意深,提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山川地形”固不可恃,難道其它外在的條件即可恃了嗎?國家的興與亡,社會的興旺發達與停滯不前,固然需要好的外部條件,但從根本上講,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則取決于手握國家命運的執政人必得勤于國事,善理國政。作者憶及此點,不禁對陳后主(叔寶)沉緬聲色,醉心于暖玉金香之中深致慨嘆。 《后庭花》,全名《玉樹后庭花》,傳為陳后主所制,歷來被看作是亡國之音。詩中舉此以例余,無非是說,陳后主荒于酒色,不理朝政,導致“人事”失調,終至亡國。因此詩篇才言,《玉樹后庭花》一類的亡國之音實在是太幽怨難聽了。
上一篇:《賀知章·采蓮》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方孝孺·閑居感懷(其二)》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