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必恒·詠史(其二)》中外哲理詩賞析
文成甫伏誅, 五利復親屬。
爵祿尚可捐, 何至棄骨肉。
天子而神仙, 人苦不知足。
汲黯言誠戇, 陛下內多欲。
漢武帝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在他的治理下,西漢王朝達到了鼎盛時期。但是,漢武帝又迷戀神仙方術,渴望長生不老,他先后崇信李少君、少翁、欒大、公孫卿等一批方術之士,并派人去東海尋求仙藥,雖每每受騙,卻至死不悟。本詩即詠嘆其事。
在漢武帝所篤信的方士之中少翁與欒大最為貴幸。少翁,齊人。據《史記·封禪書》載,少翁由于夜間設方,使漢武帝從帷帳之中看到了最得武帝寵愛而又死去的王夫人的身影,因此受封文成將軍。一年多后,文成將軍少翁的方術用盡而神仙不至,于是他用寫有文字的絹帛喂牛,然后欺騙武帝說,此牛腹中有奇物,武帝派人殺牛,果然得到內容奇特的帛書。不巧的是,武帝無意中認出了帛書的字跡,經調查,始知是少翁的騙術,于是誅文成將軍。此詩首句的“文成甫伏誅”即指此?!案Α保瑒倓?。
文成將軍少翁被殺后,少翁的同窗欒大又受到武帝的寵信,被封五利將軍。一個多月后,又被加封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樂通侯。并以自己的女兒衛長公主許給欒大。詩中的“親屬”指此。不久又賜封“天道將軍”。數月之內,欒大竟佩六印,貴震天下。文成將軍被誅,到五利將軍得幸,其間相隔數年;但是,詩中卻以“甫”、“復”二字相續,造成時間上的連續感。如此用筆,使得武帝的迷信昏聵表現得更加充分:剛剛受過少翁的騙,緊接著又甘受欒大之騙,真是執迷不悟!
《史記·封禪書》還載,公孫卿向漢武帝大談黃帝升天之盛況,竟引得武帝喟然長嘆:“嗟乎!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躧耳!”詩人于此,感慨尤深:“爵祿尚可捐,何至棄骨肉?”爵位、俸祿之流尚可扔給這些方術之士,為什么向往升仙竟還要拋棄骨肉至親呢?少翁封文成將軍,欒大佩帶五利將軍、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天道將軍和樂通侯六印,作為爵祿,尚可棄之,到了要拋棄妻子,沉迷之深,何以復加?“天子而神仙,人苦不知足。”作為天子,貴極人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如此尊貴而富有,竟然還要切望成仙,企求永享富貴,人心真是不知滿足啊!
另據《史記·汲鄭列傳》載:“天子方招文學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對曰:‘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變色而罷朝。公卿皆為黯懼。上退,謂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戇也!’”汲黯是武帝朝著名的諫臣,他敢于當面批評漢武帝外施仁義而內心多欲。詩人認為,“汲黯言誠戇,陛下內多欲?!奔橱龅难哉Z的確笨拙,但武帝也實在是內心欲望太多。既要作天子,又要當神仙,無怪乎屢屢上當而不知悔悟。
清人沈德潛在《清詩別裁集》于此詩之下批曰:“千古英明之人,即千古大愚之人?!鄙蚴显娬摴弥梦鹫?,即以本詩而言,倒不愧為卓有眼光之言。漢武帝處理漢匈關系,處理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之關系,獨尊儒術,都表現了他的練達,他的睿智,他的果敢,謂之“千古英明之人”,當不為過。可惜的是,在渴求成仙一事之上,他又留給后人許許多多垢病的口實,誠可嘆也。謂之“千古大愚之人”,實為的論。即如末業之民, 尚知人之必死,決不信神仙妄言。如何大漢天子,竟不如小民百姓,何為不“大愚”呢?
一代英主,一大愚人,看似矛盾,實乃統一。因為智愚二端并無鴻溝,在一定條件之下,二者本來即可向對方轉化。智者,亦有愚蠢之時,而非事事皆智。尤其是居功驕傲,集全部權力于一身的帝王,既難聽到眾口之聲,又不慣聽取逆耳之言, 自以為是,剛愎自用,怎能不表現出愚蠢的一面呢?反之,愚者亦非事事皆愚。知人知己,處理得當,亦自可變為智者。明白此理,可不慎歟?
上一篇:《泰戈爾·吉檀迦利(節選)》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許渾·咸陽城西樓晚眺》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