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沉醉東風》原文與翻譯、賞析
盧摯
秋景
掛絕壁枯松倒倚①,落殘霞孤鶩齊飛②。四圍不盡山,一望無窮水。散西風滿天秋意。夜靜云帆月影低,載我在瀟湘畫里③。
【注釋】 ①“掛絕壁”句: 李白《蜀道難》有“枯松倒掛依絕壁”句。②“落殘霞” 句: 王勃 《滕王閣序》 有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鷺 (wu務),野鴨。③瀟湘:湖南有瀟水、湘水。宋代名畫家宋迪以瀟湘景色為題材,作過八幅山水畫,稱瀟湘八景。
【賞析】 這是寫作者從大都出任湖南廉訪使時,乘舟泛洞庭,下瀟湘的感受。
這篇散曲著重描繪的是湖上秋色,寫得氣象明朗,意境飛動,猶如一幅湖上秋色圖,這幅秋色圖是由近景、遠景、晝景、夜景組成的。
開頭兩句寫的是近景“特寫鏡頭”,一幅畫的工筆細部。“掛絕壁枯松倒倚,落殘霞孤鶩齊飛”,僅十四字,寫了懸崖、枯松、晚霞、孤鶩,而且寫出了它們的形狀和動態。山崖是陡峭的,松是干枯的,霞是就要消失的,鶩是失群獨處的,這一切都充滿了蕭瑟,無不突出一個“秋”字。李白在《蜀道難》中有“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依絕壁”的詩句,盧摯將后一句調動詞序,一字未減,一字未改,內容不變,和“落殘霞孤鶩齊飛” 相對仗,適應了散曲曲牌的要求。
“四圍不盡山,一望無窮水”,寫的是遠景全貌。遠遠望去,周圍是連亙的群山,舉目望去,秋水無涯。對山和水不加雕琢粉飾,不作細致描寫,純用白描手法,從宏觀上進行刻畫,給人一種秋高氣爽,無霧無塵山水歷歷在目的印象,這也正是秋景、遠景的特色。從“四圍不盡山”一句,確定了作者的位置; 置身于湖上船中。于是接下來就有了 “云帆”的出現。
“散西風滿天秋意”,是對上面四句景象的總結。“西風” 蕭蕭,使秋色更濃。
上面寫的是黃昏,下面開始描寫秋夜景色。這時,夜深人靜,一葉孤舟,一片白云般的風帆,在月光下徐徐行進。夜間泛舟在廣闊的水面上,往往有一種“江清月近人”的感覺,所以用了 “月影低”三字刻畫人物的內心感受。夜色中周圍一切朦朧難辨,不見了枯松絕壁,不見了不盡山,不見了無窮水,一切遠處景物盡為黑暗所吞噬,所以這里只寫到眼前的云帆和不為黑夜遮掩的朗朗明月。夜靜之時,四周寂然,云帆高掛,月影隨人,心情恬淡閑適,怡然自得,于是產生了畫中游的感覺。
這首散曲猶如電影中的一組畫面。開始是大特寫鏡頭: 絕壁、枯松、落日、晚霞、飛鳥,無不清晰可辨,歷歷在目。爾后,“鏡頭”逐漸拉遠,于是出現了大背景全畫面:連亙不斷的群山,一望無盡的湖水。接下來畫面轉暗,一切漸漸模糊不可分辨,盡為黑暗吞沒。最后只有白帆和皎潔的月色留在深暗的背景上,顯得特別醒目。此作在寫景上,不僅繪聲繪影,逼真傳神,而且寫得極有層次。
上一篇:《雙調·水仙子》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發現》原文與翻譯、賞析